//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哪些孩子最容易受排挤?做好这些,孩子才不会在人际交往中受伤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在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交往是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会帮助孩子确定自己在家庭之外的身份,感受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促进自我认知。
     
        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也能学习技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分享与合作,提高社会适应力。
     
        孩子对同伴交往有着本能的需要,当他们在其中遭遇挫折,尤其是被同龄人排挤、交不到朋友时,往往会感到格外悲伤和沮丧。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排挤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帮助家长给孩子正确、及时的指导。
     
        胆小、怯懦的孩子
     
        文章中开头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平时多是姥姥带,每次带他到小区和同龄人玩时,他都会害羞地躲在姥姥怀里,或是一个人在旁边玩。
     
        姥姥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总是说:“不要,我不行。”
     
        一般来说,像这类胆小、害羞、内向的孩子,表现得很被动,会比较难以融入群体;和同龄人相处时,面对冲突也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默默忍让、退缩。
     
        然而越是这样,越是容易被忽略、欺负,成为群体中比较边缘的角色,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形成原因:
     
        这类性格的孩子,最常见原因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或是有被忽视、抛弃的体验,内心缺乏安全感,不自信。
     
        当走向陌生环境中时,害怕自己不被接纳,因此表现得较为胆怯、畏缩。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平时养育孩子过于细致,保护过度。
     
        这不让碰、那不让摸,孩子跑一跑、跳一跳,就赶紧阻止,害怕孩子受伤。孩子就会觉得外界潜在着许多危险,对不熟悉的环境充满不信任。
     
        家长大包大揽,不给孩子独立动手做事的机会,导致孩子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和探索。
     
        对策:
     
        被爱是一个孩子自信和勇气的来源,相信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孩子会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在社交中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开朗,能够主动交朋友,这种气场也更容易受到欢迎。
     
        因此,家长需要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能够确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另一方面,不要过于保护、限制孩子。
     
        安全范围内,多让孩子去尝试和探索、独立动手做一些事情,锻炼能力,增强孩子的掌控感,以及对外界环境的信任。
     
        对于这类胆小、怕事的孩子,在社交技巧方面,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不公敢于争取,让孩子懂得:我们不欺负别人,但被别人欺负时可以勇敢说“不”。
     
        强势、霸道,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
     
        同伴交往中,有一类孩子最让人避之不及:
     
        他们很强势、霸道、只顾自己;
     
        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意愿,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做游戏时,也不遵守游戏规则,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这类孩子虽然表面上吃不了亏,但没有人会喜欢和这种性格的人玩,长期相处下来,他们很难交到朋友,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哪些孩子最容易受排挤?做好这些,孩子才不会在人际交往中受伤
     
        形成原因:
     
        自私、霸道、缺乏规则意识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源于在家里被宠爱、纵容,整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不当的行为也不及时纠正。
     
        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觉得所有人都要配合他,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习惯生气、发脾气、表现出攻击性。
     
        孩子的成长,本应是一个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学会考虑他人感受的过程。
     
        家长没有底线地宠爱孩子,自以为是爱,实则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更加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适应。
     
        对策:
     
        家长需要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溺爱,家中要有规矩,帮助孩子建立起是非观和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是不对的。
     
        比如抢夺别人的玩具、动手打人,都应该明令禁止。
     
        人际交往中,家长还需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做游戏时遵守规则,不能插队、霸占玩具和器材;
     
        和别人产生矛盾时,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和商量对策,而不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打人。
     
        讲规则、懂得分享,考虑别人感受的孩子,不但会更受欢迎,也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交到好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还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际情境来教孩子。
     
        首先,家长可以多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
     
        比如常带孩子去小区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地方,鼓励孩子加入他们;参加一些有较多同龄孩子的活动;或者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增进感情。
     
        其次,家长可以通过社交力培养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比如遇到冲突时应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当小朋友抢自己正在玩的玩具时,可以严肃地说:
     
        “抢别人玩具是不对,请你还给我?”
     
        “你可以等我玩好了之后再玩,我们轮流玩。”
     
        最后,如果孩子表示自己被欺负时,家长一定不能用“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这样充满质疑的语言回应孩子,这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二次伤害。
     
        而应当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你很好,你值得被爱。
     
        在这个基础之上,查找孩子受排挤、受欺负的根源,从调整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提高孩子社交能力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相信,只要每一位家长都把尊重、关爱同伴的理念植入孩子心中,并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能,校园里就一定会少去很多欺负、排挤、甚至霸凌同学的现象。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22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