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爆红的“二舅”,我才知道:不重视这3件事,累死也养不出孝顺的孩子
这两天,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B站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了。
UP主@衣戈猜想透过文学性的旁白与画面,记录下二舅苦难而饱满的一生。
视频登上了B站热门第一,播放量突破1700多万,实时在看人数一直保持在3万以上。
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
有人说,这是今年看过最牛逼的视频,最牛逼的文学。
还有人说,仿佛看完了一篇短篇小说,二舅像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主人公,重叠了无数平凡人的身影。
除了二舅,那个视频中出现身影并不多,大多时候都一闪而过的二舅领养的女儿宁宁,也让很多人心头一暖。
她在长大结婚成家后,对二舅的孝顺,远超很多拥有血脉关系的家庭。
在回家看望老人的时候,她带来了丈夫,带来了孩子,甚至还带来了一只狗。
看过视频的都知道,宁宁非二舅亲生,并且由于二舅忙于生计,从小便把她寄养在大姨家中。
没有血缘关系、缺少陪伴,宁宁为何还能成为村里最孝顺的孩子?
其实每一个懂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
你养出的孩子是否孝顺,取决于父母对三件事的智慧处理。
对自己父母的态度
视频中,作者一句:
“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
小孩是小,不是瞎。”
话糙理不糙。
二舅终其一生未婚,却对母亲的照料悉心、温暖。
一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照顾一位高龄的老人,可想而知个中心酸与艰难。
而即使是这般艰难,他依然履行作为人子的职责,将年迈而高龄的母亲照顾得很好。
姥姥年纪大了,经常念叨不想活了,于是二舅出门的时候会把姥姥放在车上,给别人做工时,就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
六十六岁儿子随身携带八十八岁老母,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又过了几年,二舅甚至连木工活也不做了,而是全职照顾母亲,把一个儿子最朴实的孝心,不厌其烦地融进了一个个琐碎的生活日常里。
“早上给姥姥洗脸,晚上给姥姥洗脚,下午陪姥姥锻炼。”
时间一长,二舅甚至和母亲达成了一种默契。
“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接着走。
这么默契的走位配合,我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乔丹和皮蓬身上。”
而这一切,源自父母自身的行为,从小投射在孩子的眼睛中,宁宁从小目睹自己并不健康、并不富裕甚至相当贫困的父亲。
他的一言一行,他从困苦生活中淬炼出的智慧与应对心态,他默默为早已成为空心村的小村所做的贡献......都一一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记忆与教养之法。
让孩子将来懂得感恩与孝顺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是多么朴素的一条真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事实上,真正好的教育绝不是强灌,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
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正是子女最大的榜样,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善待老人,孩子也会孝顺而有爱心;我们不放弃自我提升,孩子也会积极努力,不断变得更好。
对孩子要求的态度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诚然,当孩子习惯了索取,他们便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共情父母的艰辛与付出。
看过一部动画短片《巨婴》。
有一个三口之家,父亲工作忙碌,对儿子疏于关心;母亲则无比宠溺儿子,对他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百依百顺。
母亲的这份爱,非但没有让男孩感恩,反而使他在长大后依然不断索取。
此后,这个家庭遭遇飞来横祸,父亲被一场车祸夺去了生命。
面对日益年迈的母亲,已经成年的男孩却不知收敛,不断逼迫母亲给他掏钱。
影片的最后,已经身无分文的母亲为了儿子,不惜献出自己的肾脏,最终因伤势过重去世。
而那个白眼狼一般的儿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欢乐当中,丝毫没有觉察这一切……
社会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贝勃定律”,指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拿到养育方面来说,父母无底线的爱,只会让孩子感到理所应当,根本不知回报。
而当这份爱比此前少了哪怕一点点时,他们也会觉得无法接受,甚至为此恼羞成怒。
正如有句话所说:惯子如杀子,溺爱就是害。
百依百顺的孩子,不可能懂得“孝顺”的涵义。
对独立的态度
不久前,一名29岁的男子状告父母“不养之罪”遭到全网热议。
男子虽然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但是他既不成家,也不工作,即便找了工作干不了2天就觉得太累直接辞职了。
他不想靠着自己的能力赚钱,而是想要一辈子啃老。
在他的认知里,只要父母把他生下来,就算是自己没出息,父母也应负责到底。
并且认为,反正父亲的收入比自己高,自己又没有能力,父母为何不能养自己?
已然29岁的他,每天只会躺在床上玩手机、睡觉,家里的大小事毫不关心。
啃老啃的心安理得,所谓“混吃等死”,大抵如此。
谈及儿子变成如今这样,老父亲悔恨道:
“小时候,妻子几乎从不让他干活,事事包办,也不准批评他,现在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都是他母亲惯出来的。”
当父母把自己降到尘埃里去爱孩子,那么孩子的感情就会被捧得高高在上,目中无父母。
他们只知道不停索取,把一切都想成理所当然。
父母爱孩子,首先应该是平等的爱。
我爱你,我希望你有正确的三观,爱人的能力,和一颗承担责任的心。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的付出心怀感恩,心里的爱才会自然生发出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孩子成为你心中期许的模样,你需用心去浇灌。
在物质上,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要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艰辛;
在精神上,要富养、适当放手,让孩子有更多成长空间;
同时,家长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与孩子都能亲密有间:
父母知进退,有界限,孩子懂感恩,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