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身后没人”的恐惧里

        “痛苦要是说给你听,我会得到双倍痛苦。”
     
        “我跟你们说完之后,你们也替我解决不了那些问题,然后还要问我很多很多问题。”
     
        在一个综艺节目里,焦俊艳对父亲这样说。
     
    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身后没人”的恐惧里
     
        其实,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心声。
     
        今年4月,陕西西安一个12岁女孩,在一堵墙上写下“再见了”三个字。
     
    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身后没人”的恐惧里
     
        绝望地从20层的公寓楼纵身一跳,离开了这个世界。
     
        原因是,老师办公室丢失了1200元钱,而这次女孩来办公室后,走廊的监控刚好拍到她手里有类似钱的东西。
     
        女孩被叫过来询问情况,她极力辩解说自己没有拿钱,拜托老师千万不要“告家长”。
     
        成绩优异,同时担任班委的孩子,本应该有美好的未来,但是面临“困境”,她却选择独自承受,甚至不敢让家人知道。
     
        家,本应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那句“家不是依靠”,何尝不是压垮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少孩子的悲剧,都毁在开不了口。
     
        可是,那些孩子为什么宁愿默默崩溃,也无法伸出求助的双手?
     
        家不是避风港就无处可逃了
     
        网上看到一段戳心的话:
     
        “其实我们这代人,很多是没有后路的,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时,没有外界默认的‘避风港’。
     
        不会觉得‘就这样回家好了’,回到那个有爸爸妈妈的屋子里,重新振作再出发。
     
        低谷时,家人甚至会给予更大的压力。
     
        我看到很多的年轻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人是趋利避害的,若是确信回家会得到温暖,告诉父母后,再难的事都不难了,再苦的路有出口了,孩子又怎么会不告诉父母?
     
        一位网友说,小时候砍甘蔗不小心砍到手指,第一反应是躲起来,赶紧找纸巾压迫止血,不敢哭,也不敢告诉大人,怕被一顿臭骂。
     
        孩子怕的,不仅是指责。更怕的,是不被接纳。
     
        听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高二女生怀孕了,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我们班有女生怀孕了。”
     
        父亲说道:“这还有脸?不如去死!”
     
        几分钟后,她借口上厕所,从窗户跳楼身亡。
     
        心理学上针对孩子有意的言行,提到一个名词叫“测试气球”。
     
        孩子会抛出一些测试气球,去看父母的反应。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2万多份随机调查表显示,只有26.73%的人有事最想告诉父母。
     
        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为什么更多的孩子,连测试气球都不再使用?
     
        那些孩子们不再信任父母习得性无助了
     
        孩子小的时候,饿了、困了、渴了、伤心了、摔倒了、害怕了,都会不由自主地扑向妈妈的怀抱。
     
        即便是犯错了被妈妈呵斥,也一样。
     
        父母原如磁场,孩子本如磁铁。
     
        从什么时候开始,家的磁性消失了?
     
        孩子宁愿跟陌生人讲,打碎了牙吞进肚里,也不告诉父母?
     
    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身后没人”的恐惧里
     
        一些知乎网友的答案引人深思:
     
        @清欢:四岁时因为丢了五毛钱,被我妈打到好多天都不敢坐……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对家庭的失望大概就是那样开始,我再也没有想过要回那个家。
     
        @kelly:小时候被同学冤枉说我偷钱,我父母知道,也不为我讨回公道,把我领回家,他们该看电视看电视,该看报纸看报纸。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在外边遇到任何委屈,不用去找他们了。
     
        @零·sky:初中时,两个男生跟老师说我打他们俩。我说不是我,我妈根本不信,就说是我的错,骂了我一顿。现在想起来鼻头都是酸的。后来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说了。
     
        @程灵素:小时候搞不清楚父母爱的是好成绩还是我。初中时,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只有一次例外,考了第四名,是因为发了高烧,但就是这样,我也受了爸妈一暑假的冷眼。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心理咨询师如是说,孩子心中的信任关系,打破时悄无声息,痛苦却影响深远。
     
    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永远活在“身后没人”的恐惧里
     
        宾州法尼亚大学做过一个实验:
     
        用噪音和电击让笼子里的小狗痛苦,小狗拼命逃也逃不掉。
     
        一次又一次,小狗不再逃跑。
     
        即便后来把门打开,小狗伸脚就能出去,也不逃了。
     
        这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一句无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旦带有指责、埋怨、漠视、不信任、不接纳……就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忘了家的本质。
     
        那些愿意遇事告诉父母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
     
        家是什么?风雨同舟才算家,遮风挡雨才为家,有路可退才是家。
     
        再大再难的问题,一家人扛,总比一个人扛好。
     
        再过不去的坎,有了家人的扶持,有了家的力量,咬咬牙,也就过了。
     
        黄磊曾说,“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么。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告诉你,最重要。”
     
        那些愿意遇事告诉父母的孩子,都因为父母用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孩子的心。
     
        一个网友讲过刻骨铭心的两件事:
     
        一次她考到了班级前三,老师叫来妈妈:“她可能考试作弊了。”
     
        妈妈说:“她只是考得比较好,不是作弊。下次考试,如果她还是这个成绩,那就说明是她自己进步了。”
     
        另一次因为说话被老师叫家长。
     
        妈妈摸摸她的头说:“我会教育她。”
     
        回家后妈妈没有骂她,只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同样被叫家长的同桌,在办公室就被她妈妈骂哭了。
     
        而她们俩,其实是在谈论一道题。
     
        后来,同桌勉强上了专科。而她,从重点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
     
        她说:“谢谢我妈给我的温暖,对我的信任,否则我真不知道今天自己能怎么样。”
     
        当孩子知道任何时候父母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当即使父母不认同自己的行为,也永远爱自己这个人,当家中充满的总是“没关系,谁都会犯错”这样的恩慈与接纳,孩子就有了最深的安全感,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家的路。
     
        温暖的家,不仅是孩子抵挡寒冷的避风港,也是孩子远离诱惑的坚固台。
     
        这个世上,外界给孩子的要求、压力、误解、标签已经够多了。
     
        孩子在家中,最渴望和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安慰、鼓励,让他们有信心解决问题,有智慧对抗诱惑,有勇气面对压力。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小熊阿力问妈妈:
     
        “只有我乖的时候,你才爱我吗?我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也爱我吗?”
     
        妈妈说:“我还是会爱你。”
     
        这才是家的真实意义。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22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