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近日一则新闻上了热搜:孩子高铁上吵闹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长怼:“法律没规定不让喊。”
     
        小孩因在高铁上一直大声吵闹,被其他乘客劝说制止,随后遭孩子家长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说了多少遍小点声,他不听,我控制不了他!”
     
        许多家长都有类似这样一个烦恼:
     
        同样的话对孩子讲了很多遍,可孩子只当耳旁风,犯过的错误照样会犯,不好的行为依然“屡教不改”。
     
        比如让孩子去洗澡睡觉,喊了几遍他都充耳不闻,只顾玩自己的;
     
        孩子玩完玩具之后,说了无数次,还是不会收拾;
     
        放学催他赶紧写作业,不慌不忙,磨磨蹭蹭,丝毫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气得牙痒痒,却又束手无策,最后只能通过发火,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家长无奈地说:“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说他根本听不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讨论“耳旁风”这个问题,如果你家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照。
     
        能力问题:孩子听觉注意力没培养好
     
        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眼神“飘离”,家长说的话通常就跟“耳旁风”似的,有时候看似在认真听,其实眼神呆滞,边听边想别的事情。
     
        这类孩子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不够敏感,容易跑神、发呆。在学校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老师刚布置了课后任务,其他孩子都能专心听,他得问别人:“老师刚刚说什么?”
     
        孩子在学校中,倾听是一项做得最多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在一天当中,大约50%的时间用于倾听,如果一个孩子听觉注意能力发展不好的话,听课效率必定低下,学业必定不良。
     
    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不仅对学业很重要,对孩子人际交往、个人发展也很关键。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要注意和他说话的方式,尽量每次做到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专注地和他对话。
     
        让孩子熟悉这种交流方式,能够在听别人讲话时集中注意力。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多让孩子认真听某种声音,比如安静下来,注意听听窗外的鸟叫声;走在路上,听听车鸣笛声。
     
        家长还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听一串数字,注意里面某个数字一共出现了几次等类似小游戏,训练孩子的听觉注意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经历中,这种“听不见”现象很正常,稍加训练就能培养起来。
     
        方法问题:家长唠叨、催促太多
     
        有时候,孩子听不进去家长的话,不是家长说得不够,而在于说得太多:
     
        催孩子上学,催一遍不行,得催个十遍八遍;
     
        孩子沉迷游戏,大人在旁边不停抱怨:“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考好大学?”
     
        爸爸辅导作业,同一个题型反复强调:“你的耳朵去哪里了,我和你说话呢!”
     
        虽然大人的话,听上去又大声又严厉,但对于孩子来说,作用却很小。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反复、单调的催促、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听觉上的疲劳。
     
        最后听得多了,就适应了、麻木了,根本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说,我越不听。
     
    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因此,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平时和孩子沟通要避免这种无效的说话方式,不要多唠叨、重复、催孩子,指令尽量简单、明确、坚定。
     
        可以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体验自己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产生思考,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愿在晚上就收拾好书包文具。
     
        这时候,家长不要自己动手帮孩子做好,而是让孩子第二天早上起来自己体会到着急、慌忙的感觉。
     
        提供机会让孩子去体验和实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那些道理,收获自己的经验,比讲给孩子听有效得多。
     
        实践了、碰壁了,他才能真正懂得你的良苦用心。
     
        态度问题:家长纵容太多导致失去权威
     
        孩子不听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他们从不“惧怕”父母的声音,不配合、犯错、闯祸……并没有招致任何需要他负责任的结果,无法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对的,哪些是不太好的、需要改正的,因此言行容易缺乏分寸感。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父母权威丧失的家庭。
     
        在现在流行的育儿观念之下,一提起权威,大家就觉得那意味着不尊重、强迫、让孩子怕你。
     
        其实,真正的权威是将爱与纪律结合在一起,孩子信任并能理性服从。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时,有权威的父母说:“到时间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去做别的事情,不需要你反复催促,因为他知道“妈妈是对的”,他愿意听从你的建议。
     
        而权威缺失的父母,无论喊多少遍,孩子也装作没听到,唯有你真的生气了,孩子才肯放下手机。
     
        孩子这种反应,是在无意中观察你的反应,来决定他要不要配合。
     
    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所以想要你说出来的话有力量、被孩子认真对待,在养育过程中,既要有爱与理解,偶尔也需要冷峻的坚持。
     
        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关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和孩子商量并制定好清晰可执行的规定,要求简洁清晰、态度坚决。
     
        比如:每次玩完玩具要自己收好;回家先写作业再玩;每天玩手机不超过半小时等等。
     
        在这样规矩的约束下,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用再在这些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
     
        关系问题:孩子不愿意听
     
        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听话,是心理上的问题:对父母不亲密、不认同、甚至是排斥。
     
        这样,即便父母说的话再有道理,他也不愿意配合。
     
        孩子想通过这种反抗、不合作,表达对父母某种做法的不满或者希望引起大人的关注。
     
        每个人都更愿意听自己认可、尊敬、信任的人的话。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首先需要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比如经常否定、打击孩子;对孩子管束、控制过多;对孩子缺少情感上的关注、爱护等。
     
        从这个方面,家长需要慢慢改善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
     
        生活和学习,适当放手,大原则内给孩子自由;
     
        情感方面,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他的爱;
     
        另一方面,当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不要只顾着单向输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少一些评判指责,多倾听,必要时给予温和的指导和建议。
     
        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会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听话”不是衡量孩子优秀、懂事与否的标准。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也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实践。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孩子。
     
        以上的讨论,是基于父母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孩子能够与家长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毕竟,成功的教育绝不是家长独自发力,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合作”。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22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