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批评,是一种艺术。
父母须知,对于孩子而言,错误的批评是伤害,而正确的批评则是鼓励。
这些天,“沈阳9岁男孩金勃阳走失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在为他默默祈祷,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
但令人叹惋的是,12月10号,他的遗体被发现。
我们所期待的奇迹并没有发生。
有消息称金勃阳走失之前,曾受到了父母的批评。
据孩子爸爸说,在学校,孩子和同学因为矛盾打了架,老师就将家长叫到了学校。
老师、家长都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妈妈将孩子接回家。
谁知道,孩子竟负气离家出走。
无法接受批评,而做出极端反应的孩子还有很多:
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17岁少年汤某,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受批评后,母亲载其回家,一路不停责骂孩子。
途经卢浦大桥引桥时,孩子冲出轿车,从桥上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2020年9月17日,武汉14岁男孩张某锐,因在教室与同学打扑克被叫家长。
妈妈来到学校后,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对他斥责推搡,甚至是扇了两个大耳光。
孩子在沉默了三分钟后从五楼跳下去,当晚不治身亡。
这些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深思:
有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常常会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
孩子听到之后,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但另一些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孩子反而会更加懂事,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同为父母,同样都是批评孩子,结果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批评”与“批评”为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对这些极端事件的第一反应是,家长太溺爱孩子,导致他受不了一点委屈,或者孩子内心太脆弱抗压力差等。
究其原因,批评之所以能被演变成极端事件,很可能是因为,作为家长的我们从来没想过,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是有区别的——
不是说家长不能批评,而是我们应该想到,批评孩子想要达到什么效果?
不是仅仅感到羞愧,而是希望孩子在批评后,能够进行自我反省。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批评”,但批评的方式、语言、环境,也有大不同。
例如,孩子贪玩考试不理想,家长可能有两种反应:
反应之一:
这道题书上都有你肯定又没认真听!是不是又开小差来着?你怎么这么笨!
反应之二:
这道题书本上都有,是不是又忘了?我们再复习一遍,然后再做几道类似的题巩固一下!
表面上看,这两句话都是批评,都在指出孩子的错误。
但是,对孩子而言,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让人自省,一个导致羞愧
什么是批评?
我们可以定义为,批评是一种反馈,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回应。
什么是正确的批评?
正确的批评是有建设性的,就是必须要对孩子有帮助、有益处。
由此可见,反应一更像是羞辱,孩子听了是什么感受呢?
“笨”、“没用”,这样的攻击词汇除了让孩子自我否定外,没有任何一点儿建设性作用。
因为它针对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孩子这个个体,会在孩子心中掀起强烈羞耻的负面情绪。
而反应二才是正确的批评方式,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错误,而不是一味指责。
即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放在如何进步、如何更优秀上,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自省。
所以,都是批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
简单来说:
羞辱性批评则让孩子感到羞耻,而羞耻指向核心自我:
“我就是个错误。”
有建设性的批评,是一种反馈,是让孩子自省,而自省指向特定行为:
“我犯了一个错误。”
批评不当,孩子容易走歪路
对孩子来说,批评后是善于自省还是感到羞愧,何止只是名称、概念上的差别,还很可能会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甚至有可能会产生人生的风险。
国外某心理学团队,针对羞耻和自省,曾做过一项研究:
从九所公立小学,招募380名5年级的儿童及父母。
孩子年龄在10-12岁之间,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容易自省”和“容易羞耻”两组。
然后,分别在孩子上7年级、8年级时和满18岁(18-21岁)后,进行追访。
研究发现:
儿时容易自省的孩子,成年后则更倾向于保护自己;
儿时羞耻感强烈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实施危险行为。
原因是,容易自省的孩子会主动承认错误,还尽力弥补;
而容易产生羞耻感的孩子,不太容易承认自己错了,而是倾向于合理化行为、歪曲事实。
自省→主动承担责任→大受欢迎,朋友多且长久→遇事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强→更受欢迎;
羞耻感→死不认账→不受欢迎,人际关系差→遇事愤怒、敌意强,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
自省,就像盾牌一样保护孩子始终面向阳光;
而满满的羞耻感开始让一个孩子沦落。
而这些都源自父母的一句批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个看似突发的事件,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重压。
那些因为父母批评一句就闹着跳楼、自杀甚至弑父弑母的孩子,可能内心早已被羞耻感给吞噬了。
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
批评孩子时,父母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时间。
不同时间段批评孩子,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这四个时间段最好不要批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也要尤其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
1. 晨起时不批评孩子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早起来就批评孩子,会对孩子一天的心情都造成影响,让他处于低迷状态。
恰当的方式是:
当场言语点出孩子做错了,让孩子尽快收拾完,放学后再针对这个问题,好好地沟通一下。
2. 吃饭时别批评孩子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回忆自己童年父亲对她的苛刻对她造成的伤害:
父亲总是喜欢在饭桌上批评她,让她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哭。以至她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
在饭桌上批评孩子,不仅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 公众场合不批评孩子
每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
家长如果无所顾忌地在公众场合批评孩子,会让他们自尊受到极大伤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4. 不在睡觉前批评孩子
在批评孩子这块,家长们也要将“入睡前”剔除掉。
因为让孩子带着负面情绪入睡,孩子会容易睡不安稳,甚至做噩梦,非常影响睡眠质量,不利于身体发育。
8个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
“玉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父母要学习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
好的教育,奖惩分明;好的父母,管教同步。
下面8个科学的批评方法学习起来:
1. 只对事不对人
孩子做错了或者没做好,家长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指导。
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2. 采用和善的态度
批评孩子≠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明扼要地指出错误,然后再教育。
3. 允许孩子解释
无论孩子做的对错与否,都要允许孩子自己解释。
家长则要保持中立,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为什么做错。
4. 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找准批评的切入点。
并且让孩子换位思考:“假设你是那个人,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5. 首先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前,家长先进行自我批评,放低身段,迅速拉近跟孩子的关系。
家长的自我批评,也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6. 教会孩子改错
不能盲目地批评,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找到改错的方法。
也不要动不动就翻旧账,让孩子抵触认错,不服管教。
7. 尊重孩子的自尊
别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孩子的同学、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
不只大人需要被尊重,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
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
8. 选择恰当的时机
不能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批评他,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