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百万网红博主“德国版papi酱”Leo自导自演过一个搞笑视频——《耽误小朋友出去玩的钢铁条款》。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虽只有短短一分钟,却精准无误地拆穿了中国妈妈阻止孩子玩的四大套路。
     
      一开始,孩子拿着足球,兴奋地和妈妈说:“我想出去玩!”
     
      可妈妈一个发问,让孩子“却步”:“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无奈,男孩只得瘪着嘴回去写作业。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终于搞定作业之后,孩子赶紧又来求妈妈:“可以去踢足球吗?”
     
      结果,妈妈继续找理由:“你是不是今天还没有练琴?”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等到孩子练好钢琴,妈妈却又有新的套路:“你看你的房间那个乱呀,收拾去吧。”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哪怕孩子最后把妈妈交代的所有事儿都干完了,妈妈还是使用“食物分心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给你们做了鸡蛋灌饼,赶紧吃吧。”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总而言之,就是约束孩子:你可以学习练特长,可以做家务,但就是少出去玩。
     
      网友一致评论:“太真实了。”
     
      自孩子上小学之后,老父亲老母亲有一种普遍心态:
     
      发现孩子在玩,充满焦虑。
     
      孩子忙着上课写作业,马上踏实。
     
      比起我们小时候,这一代孩子户外活动少,玩伴少,玩的经验也少了,确实有点可怜。
     
      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为该校社会学系本科新生做的一场演讲,给予了报报许多启发。
     
      对于成功,兴趣与勤奋哪个更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深层动力?
     
      如何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
     
      相比读书、写作业,孩子贪玩真的就是“堕落”吗?
     
      一起来聊聊~
     
      01 今天的孩子,对玩太克制
     
      当我们对一个孩子说,你喜欢一样东西,不能只凭兴趣,你要勤奋,要每天练习。
     
      这样说对吗?
     
      这是对的,但是跟我们人类几万年前老祖宗的学习方式是相反的。
     
      为什么我们说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打猎、采集、追逐、求偶,而不是写字、编程、英语、弹琴。
     
      人类幼崽的大脑天生喜欢玩,比如爬树、扔石子、玩泥巴、过家家、玩打仗游戏,还有傻乎乎的、好像毫无目的地到处疯跑——
     
      要把孩子按在课堂里、电脑前单调地学习,孩子必须调动更大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前几年,我就曾这样对待儿子,一天到晚只盯着他的学习,一到周末就带他去上各种辅导班:奥数、画画、作文......
     
      一到放假,就他关到家里,逼他看书。
     
      可遗憾的是,我以为的“完美自律”背后是一场骗局。
     
      他不仅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整个人还变得异常迟钝,做什么事情都蔫蔫的。
     
      奥数题目解得贼慢;
     
      画的画死气沉沉;
     
      作文毫无真情实感可言.....
     
      后来,我带着疑惑咨询了一位心理学的朋友,她的一番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她说:
     
      “玩是天性,而不玩需要意志力,最耗能了。
     
      你整天不让孩子玩,让他做这做那,那么耗费精力,他的能量都用完了,人能不蔫吗?能不傻吗?”
     
      是啊,不给孩子充电续航,又怎能要求他持续待机呢?
     
      比起勤奋,郑也夫教授说,兴趣才是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
     
      孩子的兴趣从哪里来?
     
      把孩子的精力平摊,看看孩子的精力侧重在哪些方面?孩子的长项一定是和他的兴趣是贴合的。
     
      兴趣是怎么形成的?郑教授指出三个字:自生长。
     
      要有空,空闲全都塞满了,怎么发展兴趣呀。
     
      要能自主,自己说了算吗?时间的不均等分配,对不同学科、不同游戏,我可以自主吗?
     
      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好多学科、好多游戏、好多信息,才更可能发育兴趣。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其实算一算,这3个条件,很多家庭的孩子是达不到的。
     
      曾有调查显示,现在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减少了至少四分之一,70%的孩子在闲暇周末必须参加课外辅导班。
     
      正因为如此,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在内的不少学术组织建议:
     
      儿童每天要有2小时的体育活动,要给孩子足够多的玩耍和户外探索的时间,而不要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呆坐在教室和书房里,让海马体失去宝贵的“扩张”时机。
     
      孩子的学习,重“质”不重“量”。如果一味追求量,限制孩子去玩的机会,无异于竭泽而渔,不知水涸鱼亡。
     
      02 小学就开始追求高分,是荒谬的
     
      年前有个新闻被顶上热搜。
     
      贵州毕节一个男孩拿着自己的成绩单,徘徊半天不进屋,一进来就对着妈妈大哭:“我才考了第三。”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本以为考了多差的成绩,考第三就崩溃成这样,可见小小的年纪承受了太多的分数压力。
     
      男孩的妈妈也承认: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
     
      郑也夫教授说:
     
      “小学学习过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开始追求高分,这是荒谬绝伦的。”
     
      想要考高分,那些学过的东西就得一遍、二遍、三遍地复习,孩子达到及格分几乎没有成本,但要考95分、100分,就得投入相当的成本和时间。
     
      郑教授说这样做,“浪费了感情,增加了无聊”。
     
      当孩子有一个非常功利、切近、伟大的目标要伺候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就不存在了,因为孩子没在那里投入注意力。
     
      深以为然。
     
      其实类似的观点,“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说过,小学阶段,他更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对女儿的要求是,不能考到班级前十二名,让她保存实力,跟跑,女儿因此有了大量的时间读课外书。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
     
      最怕的是孩子们一个个在肃杀严谨的学习生活里,忙着得高分,补短板,除了刷题,就是复习,复习,复习,却消磨掉对学习的热情和后劲。
     
      很多家长担心,我的孩子在玩,别人的孩子在学,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开的。
     
      其实能这样想的人,八成自己家孩子的“自由时间”就不够。
     
      曾经看到过一张图,在这张图里,处于左边的孩子远远多于右边的孩子。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好多家长觉得孩子又会玩又能学好,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其实这样的孩子真不少。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由兴趣触发的学习,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孩子专注度更高,且最省力。
     
      相反,在孩子玩心重的时候,强行要求孩子学习,他反而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不好。
     
      能高质量地学,也能高质量玩的孩子,其实更有竞争力。
     
      03 让孩子会玩很重要
     
      北大哲学系吴国盛老师说过一句话:
     
      一匹潜在的良马,拉了一年磨,今生绝无可能作千里马。
     
      孩子的玩其实不是在浪费时间——
     
      他们的每项“玩”都是在演练他成大后可能需要的某项技能:
     
      比如踢足球,锻炼身体的灵活性、技巧、耐力,团队的协作能力;
     
      叠纸飞机、把枕头当武器玩打仗,乃至拆箱子、拆电器,是在搭建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当孩子能把“玩”和“学习”联系在一起,那将产生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产生热情。
     
      篮球明星科比小时候时常跟着父亲去篮球场玩,玩着玩着,就玩出了感情。
     
    北大教授揭开教育真相: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
     
      全家搬到意大利之后,那里的同学最热衷足球,可小科比仍然对篮球有着近乎偏执的爱。
     
      随父亲泡在篮球运动场上,一边当球童,一边学习打球技巧,不喊苦;
     
      回家就迫不及待观看外祖母带过来的NBA录像带。
     
      而那时,科比不足13岁。
     
      这种对于事物近乎痴迷的热忱,是装不出来的。
     
      因为孩子的内驱力,永远来自他的热爱。
     
      正如北大教授郑也夫在给新生的演讲中所说: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
     
      我们把玩耍变成禁忌,把学习变成一件苦事,其实对孩子一点益处都没有。
     
      能痛快地玩,也能痛快地学,才是这个童年的最大意义,不是吗?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22807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