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六个故事同时也是六种非常值得学习的家庭教育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孩子我希望你学会控制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但不是每位父母、每一次都能这样耐心地去教育孩子。
被父母轻易忽略掉了的,恰恰是孩子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情绪教育。
孩子哭泣还是开心,都没有人教他应该要去分析你的情绪,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很多家庭中,孩子只要一哭,家长就开骂。
这会导致在孩子的认知里,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愤怒,都是不对的。以至于在以后的成长轨迹中,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压抑自己,逐渐形成回避型的人格。
主要体现在,别人问你一件事好与不好,你一般都会说好,也很少与人争辩吵架,向来都是软绵绵的老好人,有问题了也不会提,有情绪了就自己憋着。
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会让人讨厌和憎恨的,就如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样。
情绪教育的缺位,不止是孩童时代的委屈和压抑,影响的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有人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请记住,没有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孩子坏脾气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父母,有责任用耐心去找到那个原因。
在情绪教育这堂课上,或许很多家长都做得不够完美,但请从此刻开始做出改变!
2望你犯错后能意识到错误本省
带孩子道歉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要有认错的态度,让孩子打扫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尽力弥补,最后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总结教训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犯了错,一些家长会忍不住吼骂孩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记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责骂:
你怎么这么笨!你在干什么!不是说过一次了吗?为什么还会犯!你到底涨不涨记性!
看到父母发脾气,孩子往往只记住爸妈愤怒的脸和自己恐惧的心,很难意识到“错误”本身。
同时,父母的责骂会在孩子心底留下阴影,他们常处于恐慌和畏惧的状态,变得胆小怕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做错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
所以,家长如何处置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犯错后,首先,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不要先入为主给孩子定罪,更不要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一顿。
其次,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最后,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自然后果,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3鼓励和肯定滋养孩子成长
其实孩子非常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他们渴望在遇到挫折时父母温暖的支持和鼓励。
比起棍棒与催促,鼓励与肯定才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
真正的鼓励,是从细节入手,肯定孩子的努力,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和成就感。
但很多父母似乎更喜欢打击和否定孩子,美其名曰怕孩子骄傲。
许多父母打击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变得更优秀。
事与愿违的是,打击式教育常常换不来进步,更多的是换来自卑和创伤。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无形中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父母经常打击孩子,说孩子这不好、那不行,孩子内心会被贴上 “我不够好”的标签,这个标签一旦钉进了孩子的心里,就很难再拔出来了。
像是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孩子内心肆虐地生长,最终吞噬掉整个灵魂。
心理学家曾说:被否定多了,会带来焦虑,过多的焦虑感让孩子无法有良好的表现,过多的焦虑感也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怀疑……
即使一个天赋异禀的才子,也会在一天天的否定、打击下变得萎靡,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对于父母来讲,鼓励变成了每位父母在育儿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
4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孩子收获你的信任后,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但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做到。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
所以,不要让信任隔绝了父母与子女间爱的沟通!
5我不是“熊家长”,你也不要做熊孩子
生活中,大家对“熊孩子” 一词肯定不陌生,“熊孩子”经常用来形容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调皮的孩子。
不清楚?那我们先来看一个“熊孩子”的例子:
对于给大楼做清洁工作的人,我们会形象的称他们为“蜘蛛人”。
一天,一位蜘蛛人正在清洗一栋大楼的外墙,身边的窗户突然被打开,一个孩子探出身子,用手里的剪刀剪断了用来保障蜘蛛人安全的绳索。
导致这位无辜的蜘蛛人在楼外悬挂了40分钟,索性有惊无险,最终被消防员所救。
但这件事也让人们对“熊孩子”的行为心有余悸。
为什么“熊孩子”会置别人的生命安危于不顾,执意剪断保障生命的安全绳呢?
答案就是缺乏规则意识。
缺乏规则意识源于观念错误!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以“他还是个孩子”不想过多约束孩子等为借口,迁就孩子任性的行为。
为何要培养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我们透过规则让孩子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边界。
这样的了解会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而更有力量选择自己想要的。
我不是熊家长,你也不要做熊孩子!
6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任何时候都替孩子做选择、做决定,会使得孩子们习惯性地把责任迁移,觉得任何事情都有父母操心。哪怕是犯错误了,要负责的也是家长。
长此以往,父母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孩子的保护伞。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孩子立刻变得独立、有主见。但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我不否定你,但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每一位父母来说,都是需要专注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