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有趣的故事:大力士海格力斯遇到一个鼓起的袋子,越踩它,袋子鼓得越厉害,最后挡住了去路。其实,很多父母就像海格力斯 —— 总爱和孩子较劲、争输赢,结果让亲子关系陷入对抗的漩涡,家里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尤其这3种 “对抗式教育”,看似在管教孩子,实则悄悄把孩子变成了 “敌人”。
遇事非要争输赢:赢了道理,输了孩子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说:“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 不少父母总想着 “压服” 孩子,用权威逼他认错,却没发现:胜负心越重,孩子离自己越远。
网上有个视频让人唏嘘:女孩犯错后已经道歉,只想静一静,妈妈却揪着 “态度问题” 不放,反复质问:“错了改不改?”“该不该被教训?” 女孩从平静到暴躁,句句顶嘴 “改啊,又怎么样!” 5分钟的争吵里,没人记得最初为何争执,只剩 “非要赢” 的执念。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就像牙齿和舌头总会磕碰,家人相处难免有摩擦,可若处处要争对错,孩子只会变成 “随时备战” 的刺猬。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提醒女儿别洒了咖啡,女儿却发脾气:“你一说我,放还是不放?” 王占郡没有辩解,立刻道歉收回话,一场争吵瞬间平息。
真正的赢家,从不是逼孩子低头的父母,而是懂得 “退一步” 的智慧。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争出输赢更重要 —— 你赢了道理,却可能输掉孩子的信任。
小事上不停纠错:挑剔多了,孩子就 “破罐破摔”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遇到一位妈妈求助:四年级的儿子特别叛逆,母子俩天天吵架。沈教授去家里做客时发现:吃饭时,妈妈盯着儿子不停纠错 ——“餐布要盖大腿”“筷子拿高点”“喝汤别敲杯子”。短短 1 小时,孩子像被紧盯的犯人,最后忍无可忍爆发怒吼。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沈教授直言:“总在小事上挑错的家庭,看似不打不骂,却让人窒息。”
有个女孩从小活在父母的挑剔里:吃饭弄脏衣服、水杯放错位置、门没关紧…… 都会被念叨半天。长大后,她做什么都如履薄冰,怕得罪人,常因小事失眠焦虑。父母以为 “纠错是为他好”,却不知这是慢性毒药 —— 孩子在否定中内耗,慢慢失去自信。
作家德赛莱说:“容忍和体贴,没有这两件东西,家庭还成什么家庭呢?” 对无关痛痒的小事 “装聋作哑”,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反而能让他更放松地成长。少点挑剔,多点松弛感,才是滋养孩子的土壤。
凡事爱唠叨说教:道理听多了,孩子就 “捂上耳朵”
“世界上哪有轻松的工作?”“你就是吃的苦太少!” 刚工作的年轻人向父亲倾诉压力,换来的却是一堆大道理。他说:“道理都对,可我再也不想多说一句话了。”
孟子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多父母总把 “说教” 当教育,却不知孩子听多了,只会关上心门。说教传递的潜台词是 “我对你错”,站在对立面讲道理,只会激起反抗。
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不是 “讲多少道理”,而是 “懂不懂孩子”:
6岁前的孩子,要让他体验后果。挑食就尝尝饿肚子的滋味,天冷不穿秋裤就感受一次感冒 —— 亲身经历比说教更有力量。
6-12岁的孩子,要靠榜样影响。钱学森的儿子说:“父母从不上政治课,我们都是看他们怎么做就怎么做。” 身教的力量,远胜千言万语。
12岁后的孩子,要先接纳感受。教育专家贾荣韬的儿子高中时成绩倒数、打架,他说尽道理没用,直到一句 “爸爸理解你”,才打破孩子的坚冰。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 “被看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网上有段话说得好:“我爱你,如果前方有你想走的路,哪怕我曾跌得面目全非,也不会拉住你。我会给你准备好鞋和伞,告诉你哪里滑、哪里有小偷,然后说‘去吧,回来家里有饭’。”
教育不是对抗,而是同行。少点 “我要赢” 的强硬,多点 “我懂你” 的柔软,孩子才能在爱里舒展成长。毕竟,让孩子愿意靠近你,才是教育最温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