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一个10岁的男孩,明明成绩不错,却总低着头走路;说话声音小小的,别人多看他两眼就会脸红。后来才知道,他妈妈总说 “我这辈子没指望了,全靠你了”,爸爸一不顺心就骂他 “没出息”,奶奶总在他耳边念叨 “家里没钱,你要懂事”。
孩子就像一株向日葵,父母的言行是阳光和雨露 —— 正向的滋养能让他挺拔生长,而负面的伤害,会让他慢慢收起花瓣,再也抬不起头。父母的这5种行为,看似平常,却在悄悄偷走孩子眼里的光。
没完没了的抱怨,会让孩子觉得 “世界是灰色的”
“卖菜的又缺斤少两,真是黑心!”“你爸一点用都没有,赚不到钱还脾气大!”——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很多父母把孩子当 “情绪垃圾桶”,却没发现,孩子正在悄悄吸收这些负能量。
邻居张姐就是这样,每天接女儿放学的路上,总在抱怨:“上班被领导骂,回家还要给你做饭,我怎么这么命苦。” 起初女儿会说 “妈妈辛苦了”,后来慢慢沉默,再后来被诊断出 “轻度抑郁”。医生说,孩子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觉得 “生活就是这样糟糕,努力也没用”。
智慧的父母,会给孩子 “过滤负能量”。就像那个被孩子问 “妈妈工作辛苦是不是因为我” 的妈妈,笑着说:“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本身就不容易,就像柠檬本来就是酸的,跟你没关系呀。” 她没有否认辛苦,却保护了孩子对世界的期待。
给父母的提醒:成年人的压力可以和伴侣说、和朋友聊,但别对着孩子倒苦水。你可以说 “妈妈今天有点累”,但别说 “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受这罪”。孩子需要的不是知道生活多苦,而是相信 “再苦也能变好”。
当众指责孩子,碎的不只是面子,还有他的底气
《少年说》里有个女孩站在天台喊话:“妈妈,能不能别在亲戚面前说我成绩差?能不能别在同学面前骂我笨?” 妈妈却反驳:“你犯错不分场合,我教育你还分场合?”
很多父母觉得 “孩子小,哪有什么面子”,却不知道,当众被指责的瞬间,孩子的自尊会碎成渣。想起那个14岁的男孩,因为上课打扑克被妈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扇耳光,他转身从5楼跳下 —— 孩子不是不怕疼,是觉得 “没脸活下去了”。
孩子的 “面子” 里,藏着他的底气。你在人前维护他的尊严,他才敢在人后挺直腰杆。就像有位爸爸,看到儿子在超市打翻了牛奶,没有骂 “笨手笨脚”,而是蹲下来帮他擦,笑着说 “没事,我们一起收拾,下次小心点就好”。后来这孩子遇到问题从不躲,总说 “我爸说,错了改就行,没什么大不了”。
给父母的提醒:教育孩子要 “关起门来”。在外人面前,多给孩子留点余地;回家后,再慢慢说 “刚才那样做,哪里需要改进”。被尊重的孩子,才会懂得自尊,也才敢自信地面对世界。
喋喋不休的唠叨,越说越把孩子推远
“写作业能不能快点?”“你看你这字写的,跟鸡爪似的!”“说了多少遍,书包要自己整理!”—— 这样的话,你一天会说多少遍?
有位妈妈吐槽:“我每天说破嘴皮,儿子就是不听,反而越来越懒。” 其实,唠叨就像 “噪音”,听多了孩子会自动 “屏蔽”。就像你总听一首重复的歌,最后只会觉得烦躁,根本不会记住歌词。
唠叨的本质,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你越说 “你要努力”,孩子越觉得 “你不信任我”;你越催 “快点”,他越想 “我偏慢点”。就像有个男孩说的:“我妈不说的时候,我本来想写作业的,她一开口,我就不想动了。”
给父母的提醒:试着 “说一遍就够了”。孩子忘带课本,别骂 “总丢三落四”,让他自己去学校借 —— 吃一次亏,比说十次管用;孩子写作业慢,别说 “磨磨蹭蹭”,可以说 “你计划几点写完?需要妈妈提醒你吗”。少点说教,多点信任,孩子反而会更自觉。
总在孩子面前 “哭穷”,会种下 “我不配” 的种子
超市里,一个女孩拿着一瓶果汁看了很久,妈妈一把抢过放回货架:“就知道乱花钱!家里条件什么样你不知道?跟人家比得起吗?” 女孩低下头,眼圈红了。
很多父母觉得 “哭穷能让孩子懂事”,却不知会在孩子心里种下 “不配得感”:觉得自己不配喝贵的果汁,不配穿新衣服,甚至不配被人好好对待。就像辩手席瑞说的,小时候总听 “家里没钱”,长大后哪怕有钱了,去餐厅吃饭都要先算够不够钱,别人对他好,第一反应是 “我不配”。
真正的金钱教育,不是告诉孩子 “我们很穷”,而是让他知道 “钱要靠努力赚,但你值得被好好对待”。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时,大大方方给他;没能力时,坦诚说 “这次妈妈钱不够,我们下次再买,你努力学习,以后可以自己赚钱买”。
给父母的提醒:别让 “没钱” 成为孩子的心理枷锁。你可以教他节约,但别说 “你不配”;可以告诉他赚钱不易,但别说 “家里养你多不容易”。孩子的内心丰盈了,才不会被 “钱” 困住脚步。
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会掏空他的能量
心理学上的 “蓄杯理论” 说,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杯子,需要父母用爱和陪伴填满。可有的父母却反过来,把孩子的杯子当 “情绪垃圾桶”—— 自己受了气,回家骂孩子;夫妻吵架,让孩子评理;甚至把生活的压力全丢给孩子:“你要争气,不然爸妈这辈子就完了。”
有个高二女生被诊断出重度抑郁,她说:“我爸在单位受气,回家就骂我;我妈和我爸吵架,就哭着让我劝;我每天都在想怎么让他们开心,可我自己的烦恼,从来没人问。” 孩子的能量是有限的,被父母的情绪掏空后,他连自己的生活都撑不起来。
父母该做的,是 “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工作不顺心,可以跟孩子说 “妈妈今天有点烦,想静一静”,而不是 “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做这份破工作”;和伴侣有矛盾,避开孩子解决,而不是让孩子当 “传声筒”。
给父母的提醒:孩子是你的宝贝,不是你的 “情绪拯救者”。先把自己的杯子填满,才有能力给孩子续杯。你的情绪稳定了,孩子的世界才能安稳。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眼里有光
有句话说:“普通父母给孩子钱,优秀父母给孩子爱,智慧父母给孩子能量。” 孩子的光,不是天生的,是父母用正向的言行一点点点亮的 ——
少点抱怨,他会觉得 “世界有希望”;
尊重他的面子,他会生出 “向前的底气”;
少点唠叨,他会学会 “自己做主”;
别总哭穷,他会相信 “自己值得被爱”;
自己扛情绪,他会有 “满满的能量”。
愿每个父母都能修炼自己的言行,让孩子眼里的光,永远亮着。毕竟,孩子的光,就是他未来最硬的底气。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