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学到半夜,成绩还是上不去”“明明很努力,就是记不住东西”——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学习拼的不只是勤奋,更是 “用脑的巧劲”。就像庄稼生长有节气,大脑也有 “黄金工作时间”,抓住这些时段学习,能让孩子少费力、多收获,这才是真正的 “减负”。
大脑一天有4个 “高效期”,用好一个就很管用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一天中存在4个大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强的时段。帮孩子找准这些时间,安排对应的学习内容,效率会翻倍。
1. 清晨起床后:记 “难啃的知识点” 最合适
经过一夜休息,大脑像清空的内存,状态新鲜又清醒。尤其是早上7点左右,身体激素分泌旺盛,记忆力处于高峰,最适合记那些 “难背但必须背” 的内容。
比如让孩子趁这个时候背英语单词、古诗、数学公式。哪怕读几遍没完全记住,也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印象。有位妈妈试过:让二年级的女儿早上花10分钟背课文,比晚上花半小时记得还牢。
小提醒:早上别让孩子一睁眼就扎进学习,先喝杯温水、简单活动一下,让大脑慢慢 “开机”,效果更好。
2. 上午8-10点:适合 “动脑子”,攻克难题
这个时段,孩子精力最充沛,大脑兴奋度高,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都在线。学校安排主课(数学、语文、英语)也多在这个时间,就是因为此时适合深度学习。
暑假里,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这段时间做这些事:
预习新学期的重点内容,带着问题去看课本;
攻克暑假作业里的难点,比如复杂的应用题、需要理解的语法;
复习当天学过的知识,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
有个初三学生分享:他每天上午9点集中精力做数学题,以前要 2 小时完成的练习,现在 1 小时就能搞定,还能留出时间总结错题。
3. 下午6-8点:用来 “复盘”,巩固一天所学
经过下午的短暂休息,大脑在傍晚时会再次活跃起来。这个时段适合 “回顾和整理”,把当天学的知识 “串起来”。
比如让孩子:
整理课堂笔记,把零散的知识点分类记好;
做错题分析,搞清楚 “为什么错”“怎么改”;
用自己的话复述当天学的内容,比如 “今天学的除法,其实就是分东西……”
一位老师说:“会复盘的孩子进步最快。每天花 1 小时整理,比盲目多做一套题有用。”
4. 入睡前1小时:“睡前记忆” 记得更牢
睡前1小时,大脑进入 “巩固记忆” 的状态。这时学的内容,就像在脑海里 “刻章”,记得特别深。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睡前背的课文,第二天醒来还能清晰记得。
这个时间适合做 “轻松的输入”:
读一篇短文、看几页课外书,积累好词好句;
听一段英语听力、背几个单词,不用刻意记,磨磨耳朵;
闭眼回想当天学的重点,比如 “今天学了 3 个历史事件,分别是……”
注意:睡前别让孩子做难题、看刺激的视频,不然大脑太兴奋,会影响睡眠。
每个孩子都有 “专属节奏”,别硬套时间表
当然,上面说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孩子可能不一样:有的孩子早上脑子转得慢,晚上越学越精神;有的孩子上午专注时间短,下午能坐得住。
家长可以帮孩子观察:
什么时候他做题最快?
什么时候记东西最轻松?
什么时候容易走神?
找到孩子的 “高效时段” 后,把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放在这时做;低效时段就安排简单的任务,比如抄单词、整理书包。
就像有个男孩,早上总犯困,但晚上8点后特别专注。妈妈就调整计划:早上让他读课文、做简单练习,晚上集中攻克数学难题。一个月后,他的作业时间从 2 小时缩到 1 小时,还能留出时间玩。
最后想说:效率比时长更重要
很多家长觉得 “学得越久越好”,其实不然。大脑就像肌肉,用久了会疲劳,强行硬撑只会越来越低效。
让孩子抓住4个黄金时段,该学的时候专注学,该玩的时候放开玩,该睡的时候好好睡 —— 这才是 “会学习” 的秘诀。毕竟,真正的学霸不是熬出来的,而是 “用对时间” 拼出来的。
试试从明天开始,帮孩子规划一下时间?也许你会发现,他没那么累了,成绩反而悄悄上去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