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老祖宗的话,在家庭教育里同样适用。家长的嘴,既是给孩子传递爱的渠道,也可能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器。很多时候,我们随口说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很久的阴影,甚至影响他的性格和人际关系。
和孩子相处,这5句话一定要管住嘴,说多了,比打骂更伤孩子。
揭短的话:“你怎么这么笨?上次考试就没及格!”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但总被戳痛处的孩子,会慢慢觉得 “我真的很差劲”。就像有位妈妈总在亲戚面前说:“我家这孩子,数学考倒数,笨得像头猪。” 后来孩子在日记里写:“我不想出门,怕别人笑我笨,妈妈也觉得我笨。”
揭短的话,就像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割掉孩子的自信。他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甚至故意 “破罐子破摔”—— 反正你们都觉得我不好,那我就不好给你们看。
换种方式说:少说 “你上次也没做好”,多提 “这次我们可以试试这样做”。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别说 “你就是不努力”,可以说 “这次错题咱们好好分析,下次一定能进步”。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他才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
炫耀的话:“你看隔壁小明,考了全班第一!”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家长总以为说这些是为了 “激励” 孩子,却不知这其实是在传递 “你不如别人” 的信号。就像有个女孩说:“我妈总说表姐钢琴弹得好,我弹得像噪音。后来我故意把琴谱撕了,我不想学了。”
炫耀别人、贬低自己孩子,会让孩子要么变得嫉妒、偏激,要么变得佛系、麻木 —— 反正再努力也比不上别人。
换种方式说:别拿孩子和别人比,多关注他的 “小进步”。比如 “你这次比上次多背了 5 个单词,这就是进步呀”“你画画时很认真,这一点特别好”。让孩子知道,他的价值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做好自己就值得被爱。
背后议论的话:“你姑姑家真穷,以后少跟他们来往”
家长是孩子的 “社交老师”,你怎么议论别人,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身边的人。如果总在孩子面前说 “谁谁坏话”“谁家条件差”,孩子会慢慢学会势利、刻薄,甚至用偏见去看人。
就像有位爸爸总说 “你同桌爸妈是摆摊的,别跟他玩,一身穷酸气”,结果孩子在学校故意疏远同桌,还被老师批评 “不懂得尊重人”。
换种方式说:不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是非,多教他 “看人优点”。比如 “姑姑家虽然不富裕,但姑姑总给你做你爱吃的饼干,她很疼你呀”“同桌虽然穿得朴素,但他乐于助人,这是很珍贵的品质”。让孩子学会包容和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吹牛的话:“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能办成!”
有些家长爱在孩子面前 “吹牛”,比如答应孩子 “我肯定能让你进重点班”“我认识校长,犯错也没事”,结果办不到,反而让孩子觉得 “爸爸 / 妈妈说话不算数”。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言行,如果看到家长 “说大话、不兑现”,他也会学着 “随口承诺、不负责任”。就像有个男孩总对同学说 “我明天带玩具给你”,结果从来没带过,慢慢没人愿意跟他玩了 —— 这都是从他爸爸身上学的。
换种方式说:对孩子 “说真话、做实事”。做不到的事就坦诚说 “这个妈妈可能帮不了你,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比如 “说好周末带你去公园,再忙也会陪你去”。家长靠谱,孩子才会学着 “说到做到”。
抱怨的话:“上班累死了,还得回来伺候你!”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麻烦精”“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 这些充满负能量的话,会让孩子觉得 “我是爸妈的负担”。就像有个孩子总在睡前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很讨厌?你要是不生我,就不会这么累了。”
家长的抱怨,会变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他可能会变得小心翼翼、讨好大人,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 ——“我不能惹爸妈生气,他们已经够烦了”。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不快乐,甚至害怕回家。
换种方式说:可以跟孩子说 “妈妈今天有点累”,但别说 “累都是因为你”。传递积极的情绪,比如 “虽然上班累,但看到你开心的样子,妈妈就觉得值了”“我们一起加油,把日子过好”。让孩子知道,生活有辛苦,但我们有勇气面对,他才会学着乐观。
家长的嘴,是孩子的 “风水”
有句话说:“好的教育,是好好说话。” 家长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对世界的看法。
别让揭短的话毁了孩子的自尊,别让炫耀的话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别让议论的话教会孩子刻薄,别让吹牛的话带坏了孩子的品行,别让抱怨的话偷走了孩子的快乐。
管住嘴,多说好话、温暖的话、鼓励的话,孩子才能在爱的语言里,长成阳光、自信、善良的人。毕竟,家长怎么说,孩子就会怎么活。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