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人玩就行,别太挑”——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可事实上,有些 “朋友” 比 “没朋友” 更可怕:低年级时逼孩子买零食,不买就说 “不跟你玩”;中学时总阴阳怪气地嘲讽 “你考那么好有什么用”;明明自己做错事,却逼孩子 “背锅”……
这些打着 “友情” 旗号的关系,其实是在悄悄消耗孩子。比起 “孤单”,家长更该警惕孩子陷入 “毒友谊”—— 它会慢慢磨掉孩子的棱角,让他在委屈中失去自我。
别让 “有朋友” 的假象,掩盖 “被伤害” 的真相
真正的友情像阳光,让人越晒越温暖;但 “毒友谊” 像雾霾,看似无害,实则侵蚀孩子的内心。那些藏在 “好朋友” 外衣下的伤害,往往有这些信号:
控制欲像无形的绳:“你必须跟我一起讨厌那个同学,不然我就不跟你玩了”“你的零花钱就得借我买玩具,不然就是不够意思”。这类朋友用 “绝交” 当威胁,逼孩子妥协,慢慢让他失去 “说不” 的勇气。
贬低藏在 “玩笑” 里:“你这画得什么呀,还不如幼儿园小朋友”“考了90分?是不是抄的呀,哈哈开玩笑呢”。这些话看似随口一说,却像小刀子一样割孩子的自信,时间久了,他会真的觉得 “我不够好”。
表面关心,实则利用:“我帮你写作业吧,不过你得把漫画书借我一个月”“我跟你说个秘密,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转头就传遍全班)”。这样的 “友情” 里,只有算计没有真心,孩子付出再多,也换不来对等的尊重。
曾有位妈妈发现,女儿最近总躲在房间哭,问了才知道:“好朋友” 总说她胖,逼她把零食全扔掉,还不准她跟其他同学说话。孩子怕被孤立,只能一次次妥协,最后变得越来越自卑。
真正的朋友,会让孩子敢做自己;而 “毒友谊” 里,孩子只能逼自己 “讨好”。
孩子明知道不舒服,为什么不肯离开?
“他总欺负你,别跟他玩了!”—— 家长说得轻松,孩子却摇头:“不行,万一没人跟我玩了怎么办?” 很多孩子死守 “毒友谊”,背后藏着三个原因:
怕 “不合群” 的恐惧:从小被教育 “要合群”“别得罪人”,孩子会觉得 “哪怕受点委屈,也比一个人强”。就像有的孩子被朋友抢了文具,宁愿自己忍着,也不敢告诉老师,就怕被贴上 “不合群” 的标签。
没学会 “怎么拒绝”:如果家里总是 “爸妈说了算”,孩子习惯了 “听话”,就很难对别人说 “不”。朋友让他帮忙抄作业,他明明不愿意,却只会说 “好吧”;被要求分享最喜欢的玩具,他再心疼也不敢拒绝。
家长的 “轻描淡写”:当孩子说 “朋友欺负我”,有的家长总说 “小孩子打闹很正常”“你大度点”。孩子得不到支持,慢慢就不愿再提,只能自己扛着,甚至觉得 “是我太敏感了”。
其实孩子心里早就不舒服了,只是他没能力挣脱,也没底气相信 “离开错的人,会遇到更好的朋友”。
教孩子 “择友”,比逼他 “合群” 更重要
我们不是要让孩子防备所有人,而是要帮他看清 “什么是健康的友情”,鼓起 “离开错的人” 的勇气。这四步,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做:
第一步:帮孩子画清 “友谊底线”
告诉孩子:真正的朋友,会像你尊重他一样尊重你。可以一起列个 “友情清单”:
可以吵架,但不会用 “绝交” 威胁你;
可以提建议,但不会逼你做不想做的事;
可以开玩笑,但不会戳你的痛处;
会为你的进步开心,而不是嫉妒或嘲讽。
当孩子知道 “底线在哪”,就不会把 “被欺负” 当成 “友情该有的样子”。
第二步:陪他练习 “说出不舒服”
在家里玩 “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 “朋友”,对你提不合理要求(比如 “把你的零食全给我”),然后教他回应:
温和但坚定:“这是我的零食,我可以分你一点,但不能全给你”;
直接表达感受:“你刚才说我画得丑,我有点难过”;
不想妥协时:“我不同意,如果你因为这个不跟我玩,那我也没办法”。
孩子练得多了,遇到类似情况,就不会只会 “忍气吞声”。
第三步:给孩子 “离开的底气”
当孩子说 “不想跟他玩了”,别问 “为什么”,先问 “你是不是觉得不舒服?” 认可他的感受,比评判 “谁对谁错” 更重要。
告诉孩子:“就算暂时一个人,也比天天受委屈强。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朋友,后来离开他,才认识了现在的好朋友。” 让他知道,“不合群” 不可怕,失去自我才可怕。
第四步:带他见识 “更多可能”
多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参加兴趣班、社区活动、亲戚聚会…… 让他接触不同的人。当孩子发现 “原来有这么多人愿意和我好好玩”,就不会死死抓住一段 “毒友谊” 不放。
就像有的孩子总被同班同学欺负,妈妈带他去参加绘画营,在那里认识了同样喜欢画画的小伙伴,慢慢就有了离开 “错的人” 的勇气。
好的友情,是让孩子敢做自己
孩子终会明白,朋友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越真越好”。一段健康的友情里,他可以哭、可以笑、可以说 “我不喜欢”,不用伪装,不用讨好,因为对方喜欢的,就是 “真实的他”。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替孩子 “选朋友”,但要教会他 “辨朋友”:告诉他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边界,什么是值得珍惜的真心。
当孩子拥有 “爱对人” 的能力,哪怕暂时一个人,也会活得坦荡又自信 —— 这比 “有朋友” 更重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