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妈妈在初为人母时,都曾许下 “要温柔耐心” 的心愿。可真正踏入养育日常才发现:孩子写作业磨到深夜、玩具扔得满地狼藉、反复闯祸不听劝时,再温和的脾气也会被点燃。
更让人焦虑的是,每次发完脾气,看着孩子泛红的眼眶,又会陷入深深的自我苛责:“我是不是太差劲了?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其实,妈妈们不必对 “发脾气” 过度恐慌。美国心理医生派克曾说:“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一定要学会生气 ——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愤怒,有时委婉,有时直接,有时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
愤怒本是人之常情,关键不是 “压抑情绪不发火”,而是 “掌握方法好好发火”。学会这4个技巧,既能释放自己的情绪,又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愤怒上头时,先给情绪 “按下暂停键”
很多妈妈发完脾气后会后悔:“当时脑子一热就吼了,要是能冷静点就好了。” 确实,愤怒的爆发往往在一瞬间,理智还没上线,伤人的话就已经说出口,甚至可能做出推搡孩子的冲动行为。想要避免这种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情绪失控前,先 “暂停” 几秒。
我认识一对夫妻,刚结婚时总为小事吵架,后来他们约定:“只要觉得要发火,就先去外面跑圈,等冷静下来再沟通。” 这个方法坚持几年后,他们的争吵次数明显减少。这个思路同样适用于和孩子相处 —— 当你忍不住想吼孩子时,试试这两步:
物理抽离:坦诚地告诉孩子 “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回房间冷静 5 分钟,等下我们再好好说”,然后离开冲突现场,去卫生间洗把脸、深呼吸,或者对着镜子默念 “先别慌,慢慢来”;
理性自问:在冷静的过程中,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生气?是孩子的行为真的不可接受,还是我本身累了、烦了?除了发脾气,有没有更温和的解决办法?”
《正面管教》中提到的 “冷静期”,本质就是给情绪一个缓冲。这短短几分钟的暂停,能帮你从 “情绪脑” 切换到 “理性脑”,避免因冲动留下遗憾。要知道,肆无忌惮的吼叫造成的伤害,需要很久才能修复;而及时暂停,既是保护孩子,也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发脾气时别 “发泄情绪”,要 “解决问题”
很多妈妈发脾气时,容易陷入 “情绪化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说了一百遍还记不住,你是不是故意的?” 这样的表达看似是 “教育”,实则是在宣泄不满,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觉得 “妈妈在否定我这个人”—— 要么用哭闹反抗,要么变得自卑怯懦。
真正有效的 “发脾气”,应该是 “就事论事”:不攻击孩子的人格,只针对具体行为,清晰传递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分成三步来做:
客观说事实:不用 “你总是”“你从来” 这样的绝对化语言,而是描述具体发生的事,比如 “妈妈看到你把剪刀随便放在客厅茶几上”“现在已经晚上 9 点了,你的数学作业还没写完”;
坦诚说感受: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比如 “这让我很生气,因为剪刀很危险,万一妹妹拿到会受伤”“我有点着急,担心你没休息好,明天上课没精神”;
明确提要求:告诉孩子 “该怎么做”,而不是 “别做什么”,比如 “我希望你现在把剪刀放回书房抽屉,以后用完工具都要物归原处”“我们现在专注写作业,写完后妈妈陪你读10分钟绘本,好不好?”
态度可以严肃,但要避免贬低和羞辱。孩子需要明白 “妈妈生气是因为这件事没做好,不是因为我不好”,这样才会愿意听你的建议,甚至慢慢学会体谅你的感受。
发完脾气后,一定要和孩子 “和解”
很多妈妈发完脾气就 “翻篇”,觉得 “孩子小,过会儿就忘了”。可实际上,孩子在目睹妈妈发火后,内心往往充满恐惧:“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会不会再也不疼我了?” 这种不安如果不及时化解,次数多了会慢慢累积成亲子间的隔阂,甚至让孩子变得敏感、缺乏安全感。
所以,发完脾气后,一定要给孩子一个 “和解” 的过程 —— 这比 “不发脾气” 更能守护亲子关系。可以这样做:
用肢体传递爱意:如果孩子还在哭,蹲下来抱抱他,或者摸摸他的头,用温柔的肢体接触告诉孩子 “妈妈还爱你”;
真诚道歉:不用长篇大论,简单说一句 “刚刚妈妈不该那么大声跟你说话,对不起”,让孩子知道 “妈妈意识到自己的方式错了”;
一起复盘问题: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和他聊一聊:“妈妈生气是因为担心你的安全(或担心你耽误休息),不是针对你。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个过程不仅能修复亲子关系,还能教会孩子 “面对冲突”—— 他会明白,即使有矛盾,也可以通过沟通解决;也会懂得,道歉不是丢脸的事,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想少发脾气?先学会 “好好照顾自己”
很多妈妈会发现:自己发脾气的频率,和 “自身状态” 息息相关 —— 累到崩溃时,孩子打翻一杯牛奶就会点燃怒火;心情舒畅时,孩子调皮捣蛋也能笑着包容。其实,妈妈的 “坏脾气”,很多时候是 “自我消耗” 的结果:一边包揽家务、照顾孩子、操心琐事,一边忽视自己的需求,委屈和疲惫攒得越多,就越容易通过 “发脾气” 发泄在孩子身上。
想要减少失控的情绪,关键是先照顾好自己 —— 只有妈妈状态好了,才有精力对孩子保持耐心。可以试试这些小事:
给自己留 “专属时间”:每天抽3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追剧、画画、练瑜伽,哪怕只是安静地喝杯咖啡、读几页书;
学会 “主动求助”:别把所有事都扛在自己肩上,让老公帮忙带带孩子、让老人搭把手做家务,累的时候就坦然说 “我需要休息一会儿”;
接纳自己的 “不完美”:不用追求 “全能妈妈”,孩子偶尔吃顿外卖、玩具乱一点没关系,放过自己,才能减少焦虑。
《不吼不叫》的作者罗娜・雷纳说:“为人父母是一门即兴艺术,没有固定答案。只要你能关照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再加上一点耐心,就能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妈妈不是 “超人”,会累、会生气、会犯错都很正常。当你懂得好好爱自己,才能把更平和、更丰沛的爱传递给孩子。
会 “发脾气” 的妈妈,也能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养育从来不是 “不发脾气” 的竞赛,而是 “学会和情绪相处” 的修行。妈妈们不必逼自己永远温柔,偶尔的怒火只要用对方式,反而能让孩子学会 “理解他人情绪”“面对冲突”。
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妈妈会生气,但生气不是因为他不好;妈妈会道歉,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妈妈更会一直爱他,无论发生什么。当孩子在 “真实的情绪” 中感受到稳定的爱意,才能成长为内心强大、懂得共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