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晋级托管学堂:别用 “琐事” 耗尽孩子的灵气!这10件事少计较,孩子更有活

    做父母前,总以为孩子精力无限;养娃后才发现,他们也会拖延、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 其实,孩子的 “没活力”,很多时候是被父母的 “琐事消耗” 慢慢磨掉的。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提出 “能量层级理论”,孩子的能量值,藏在父母的养育方式里:被爱滋养的孩子,眼里有光;被琐事纠缠的孩子,慢慢变得萎靡。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在 “小事” 上和孩子较劲:比成绩、催速度、纠小错,却没意识到,这些看似 “为孩子好” 的行为,正在一点点偷走孩子的信心和活力。以下10件 “小事”,家长越不计较,孩子越能活出精气神。
     
    戒掉 “催催催”:孩子的节奏需要 “等一等”
    主持人李小萌曾是 “催娃达人”:催孩子吃饭、催穿衣、催上学,直到看见孩子被催得哭了,才意识到 “慢一点又何妨”。很多家长总把孩子当 “兔子” 撵,却忘了,孩子的成长像 “蜗牛爬”:穿衣服慢,是在练习精细动作;写作业慢,是在认真思考。一味催促,会让孩子慌慌张张,甚至养成 “敷衍了事” 的习惯 —— 为了 “快”,而不是 “好”。
    试着 “等一等”:孩子穿衣服时,别伸手帮忙,而是说 “妈妈等你,不急”;孩子写作业时,别总看表,而是说 “你认真写,写完我们再玩”。当孩子感受到 “不用急”,反而会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变得更从容。
     
    别拿 “别人家孩子” 当标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有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话里,“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排第一。很多家长总把 “别人的优点” 当成孩子的 “标准”:别人数学考100分,就逼孩子也追满分;别人报 3 个兴趣班,就硬让孩子也学。可每个孩子的禀赋不同,有的擅长文科,有的喜欢画画,盲目横向比较,只会让孩子觉得 “我永远不如别人”。
    就像有的孩子明明手工做得很出色,家长却盯着 “别人作文获奖” 说 “你怎么就不会写”,慢慢的,孩子会把 “手工好” 的自信藏起来,变得自卑怯懦。其实,家长该做的不是 “比别人”,而是 “看进步”:孩子这次比上次多对一道题,就值得夸;孩子愿意尝试新事物,就该鼓励。认可孩子的独特,他才会有底气做自己。
     
    别否定孩子的情绪:“哭不是错,委屈要先说”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别拉着脸,给谁看呢?”—— 孩子闹情绪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否定”,却忘了,孩子的世界里,“玩具坏了”“被同学误会” 都是大事。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说:“家庭是学习情绪的第一所学校。” 如果总让孩子 “憋住情绪”,负面感受会在心里堆积,慢慢变成内耗。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哭时,先抱抱他说 “我知道你难过”;孩子生气时,听他说 “为什么不开心”。比如孩子因为 “朋友不跟他玩” 哭,别骂 “你怎么这么小气”,而是说 “被朋友冷落,肯定不好受,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跟他沟通好不好”。允许情绪流动,孩子才能学会 “消化负面感受”,而不是被情绪困住。
     
    允许 “搞砸的早晨”:偶尔迟到比天天焦虑更值
    很多家长的早晨像 “打仗”:催孩子起床、催穿衣、催吃饭,怕孩子迟到、怕忘带东西,一旦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发火。可天天在催促中开始一天,孩子会变得焦虑,甚至对 “上学” 产生抵触。其实,偶尔 “搞砸” 没什么:孩子迟到一次,会记住 “下次要早点起”;忘带作业,会知道 “睡前要检查书包”—— 这些 “教训”,比家长的千叮万嘱更管用。
    试着放松一点:把闹钟调早10分钟,给孩子留 “磨蹭时间”;孩子没吃完早饭,就让他带个面包路上吃;哪怕真迟到了,也别骂他,而是说 “下次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能不慌不忙”。早晨的氛围轻松了,孩子一天的状态都会更积极。
     
    别做 “纠错永动机”:小错不是 “坏孩子” 的证明
    快餐店里见过一对母子:孩子吃饭时东张西望,妈妈说 “吃饭别分心”;番茄酱蹭到袖子,妈妈骂 “你能不能仔细点”;孩子想喝果汁,妈妈又叮嘱 “别噎着”—— 全程孩子低头沉默,眼神越来越暗淡。很多家长总在 “小事” 上纠错,把 “吃饭慢”“衣服脏”“说话大声” 当成 “孩子不乖” 的证据,却忘了,孩子的成长本就是 “在试错中进步”。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说:“反复否定会让孩子从神采奕奕变得畏缩紧张。” 其实,孩子吃饭东张西望,提醒一次就够;衣服蹭脏了,回家洗了就好。别把 “小错” 放大,给孩子 “试错的空间”,他才会敢尝试、敢探索,而不是怕犯错就缩手缩脚。
     
     
    别把孩子的时间 “填满”:留白才有余力生长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调研发现,很多孩子有 “四无” 问题:学习无动力、对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无感受,很大原因是 “时间被填太满”—— 周一到周五上课写作业,周末被兴趣班占满,孩子没有 “自由支配的时间”,慢慢失去对生活的 “掌控感”。
    就像有的孩子喜欢蹲在路边看蚂蚁,家长却催 “有什么好看的,快走吧”;有的孩子想在家搭积木,家长却逼 “该去上绘画课了”。其实,给孩子留一点 “空白时间” 很重要:让他自己决定 “玩什么”“怎么玩”,他会在探索中找到兴趣,释放生命力。别用 “有用” 的事填满孩子的生活,“无用” 的时光,往往更能滋养心灵。
     
    别和孩子 “翻旧账”:过去的错别绊住现在的路
    “你怎么又错了?上次不是教过你吗?”“同样的错误犯两遍,你不长记性吗?”—— 孩子进步时,家长很少提 “以前的好”;孩子犯错时,家长却总翻 “过去的错”。比如孩子数学题又算错了,家长就说 “上次这道题就错了,怎么还不会”,却没看到孩子这次比上次多对了3道题。翻旧账会把孩子拽进 “负面回忆” 里,让他觉得 “我永远改不好”,失去前进的勇气。
    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不揪着过去不放。孩子犯错时,说 “我们看看这次错在哪,下次怎么改”;孩子进步时,夸 “你这次比上次认真多了,继续加油”。让孩子知道 “过去的错没关系,现在努力就好”,他才会有底气往前跑。
     
    别打断孩子说话:听他说完比 “讲道理” 更重要
    “我跟你说,今天学校……”“别说了,先把饭吃完!”—— 很多家长习惯打断孩子说话,觉得 “孩子的事不重要”,或者 “急于纠正他的想法”。可孩子渴望的是 “被倾听”:他想分享学校的趣事,想倾诉心里的委屈,一旦被打断,会慢慢不想说、不敢说,甚至觉得 “我的感受没人在乎”。
    下次孩子说话时,试着放下手机、停下手里的事,认真听他说:哪怕他说的是 “蚂蚁搬家”,也别打断;哪怕他的想法 “不对”,也等他说完再引导。比如孩子说 “我不想上钢琴课”,别立刻反驳 “当初是你要学的”,而是问 “为什么不想上呀?是觉得难,还是不好玩?”。被倾听的孩子,会更愿意表达,也更有安全感。
     
    规矩别定得太细:太死板的约束会困住孩子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别说话”“十点必须睡觉,晚一分钟都不行”“写作业要坐直,不许弯腰”—— 定规矩是为了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但规矩太细、执行太死板,会变成 “牢笼”。比如孩子吃饭时想分享学校的事,却被骂 “好好吃饭”;孩子睡前想多看10分钟绘本,却被催 “赶紧睡觉”,慢慢的,孩子会觉得 “家是不自由的”,变得压抑。
    其实,规矩可以 “灵活一点”:吃饭时可以聊天,只要不打闹;偶尔晚睡10分钟看绘本,没什么大不了;写作业坐直很重要,但偶尔弯腰,提醒一次就够。别用 “条条框框” 把孩子捆住,给他一点 “自在的空间”,他的生命才能舒展。
     
    允许 “出点小插曲”:生活不完美才正常
    很多家长怕 “生活出乱子”:怕孩子比别人差、怕孩子不受欢迎、怕孩子失败,所以总在 “小事” 上较真,想把一切都 “控制好”。可美国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说:“人生的容错率,大得超乎你想象。” 孩子偶尔迟到、偶尔忘带东西、偶尔和朋友闹矛盾,这些 “小插曲”,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比如孩子周末计划去公园,却突然下雨,别抱怨 “真倒霉”,而是说 “我们在家看电影、做手工也很好”;孩子想参加比赛,却没选上,别安慰 “没关系,你本来也不行”,而是说 “你敢报名就很勇敢,下次我们再试试”。允许生活不完美,孩子才能学会 “接受意外”,变得更从容、更有韧性。
     
     写在最后:教育的关键是 “抓大放小” 
    不用琐事消耗孩子,不是 “不管孩子”,而是分清 “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不涉及原则的小事(比如吃饭慢、偶尔迟到),别计较;影响长远的大事(比如诚实、尊重他人、好习惯),要重视。
    家长学会 “抓大放小”,孩子才能从 “琐事的内耗” 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 “探索世界、提升自己” 上。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 “空间”,别用你的 “焦虑” 和 “计较”,挡住他眼里的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欢迎您前来观看。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22807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