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陷入过这样的困境:每天催孩子写作业、盯成绩,用责骂和鞭策 “推着” 孩子前行,可结果往往是父母累得身心俱疲,孩子学得压抑叛逆 —— 就像《妈妈的悔过书》中李柳南的两个孩子,在高压管控下成绩名列前茅,却在高考前突然退学、厌学,用摆烂反抗长期的压抑。
其实,真正的自觉从不是 “逼出来” 的,而是 “引出来” 的。就像谷爱凌,在滑雪与学业间游刃有余,靠的是 “乐在其中” 的内驱力;教育专家刘称莲的女儿考上北大,源于父母将学习转化为内在渴望。以下 “一不二放三给四定” 原则,帮你激活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从 “要我学” 变成 “我要学”。
先分清:你家孩子是 “真自觉” 还是 “假自觉”?
很多父母误以为 “孩子听话、按时写作业” 就是自觉,却没发现,这种 “自觉” 可能是 “被动服从”。就像李柳南,用 “摸电视发烫程度” 监督孩子,用 “没写完作业不准吃饭” 施压,孩子看似乖巧努力,实则是在恐惧中被迫前行。这种 “假自觉” 就像被挤压的弹簧,一旦压力超过临界点,就会彻底反弹 —— 退学、厌学,便是孩子长期压抑后的爆发。
而真自觉,是由内而外的主动。谷爱凌在奔波于雪场和考场的间隙,见缝插针地学习,甚至主动回国补奥数,只因 “乐在其中”;刘称莲的女儿为了研究昆虫,自发研读《昆虫记》、制作习性手账,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好奇与热爱。
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假自觉” 靠外部压力驱动,孩子失去自主感和乐趣;“真自觉” 靠内在渴望支撑,孩子主动探索、愿意坚持。父母的核心任务,不是做 “鞭策者”,而是做 “点火人”,点燃孩子心中 “我想要” 的火苗。
激活内驱力的 “一不二放三给四定” 原则
1. 不破坏:保护好孩子的 “探索火苗”
教育专家李玫瑾说:“孩子的内驱力不是被培养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 “为孩子好” 的行为,其实正在扼杀他的内驱力:
孩子好奇地问 “天为什么是蓝的”,你不耐烦地说 “别瞎问,赶紧写作业”;
孩子考试考砸了,你不是帮他找原因,而是骂 “你怎么这么笨,白教你了”;
孩子想先玩再写作业,你强硬地说 “必须先学习,不写完不准玩”。
这些行为,就像园丁剪掉幼苗的枝桠,让孩子的好奇与热情慢慢熄灭。真正的保护,是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支持,在他探索时给予空间:
孩子问问题,哪怕你不懂,也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查资料看看”;
孩子考差了,先安抚情绪 “妈妈知道你努力了,没考好没关系”,再一起分析 “哪部分没掌握,我们怎么改进”;
孩子想先玩,和他约定 “玩 20 分钟就写作业,说到做到”,而不是一味禁止。
保护内驱力,就是不破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不否定他的努力,让他在学习中感受到 “安全与快乐”。
2. 放权: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 “负责”
很多父母习惯 “事无巨细地管”:帮孩子整理书包、提醒写作业、规划学习时间,却忘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当孩子失去 “自主感”,自然不会主动负责 —— 毕竟,“反正妈妈会提醒,我不用记”“反正妈妈会检查,我不用认真”。
聪明的父母会 “适度放权”,让孩子成为学习的 “主人翁”:
孩子忘了写作业,别帮他找借口,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比如被老师批评),下次他自然会记得抄作业清单;
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比如 “每天晚上7点写数学,8点读语文”,哪怕计划不合理,也先让他尝试,再一起调整;
孩子沉迷游戏耽误学习,别直接没收手机,而是把规则制定权交给孩子:“周末怎么平衡学习和游戏,你自己设计方案,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玩”。
放权不是 “放任不管”,而是给予孩子信任和空间。当孩子知道 “学习是为了自己”,才会主动思考、认真对待,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 给正面反馈:用成就感点燃动力
为什么孩子容易沉迷游戏?因为游戏会及时给予反馈:打死一只小怪有奖励,升级有欢呼,哪怕失败了,也会提示 “再来一次”。而学习中,很多孩子只能得到 “考得好被表扬,考得差被批评” 的单一反馈,长期受挫后,自然失去动力。
激活内驱力,需要给孩子 “持续的正面反馈”,让他在学习中感受到 “我能行”:
关注 “小进步”,具体表扬:孩子今天一放学就写作业,别说 “你真棒”,而是说 “你今天主动写作业,比之前更自觉了,妈妈为你开心”;孩子默写错了3个,比上次少错2个,就说 “你这次比上次进步了,说明你认真复习了,继续加油”;
接纳 “不完美”,鼓励尝试:孩子一道题做了很久没做出来,别骂 “你怎么这么慢”,而是说 “你坚持了这么久,已经很厉害了,我们换个思路试试”;
让孩子体验 “学以致用”:比如孩子学会了计算,带他去超市购物时让他算总价;孩子学会了观察,陪他一起看蚂蚁搬家,让他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
正面反馈就像 “燃料”,能让孩子的动力持续燃烧。当他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自然会更主动、更努力。
4. 定目标:让孩子有 “努力的方向”
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在大海中漂泊,孩子容易迷失方向、遇到困难就放弃。而一个清晰的目标,能让孩子知道 “为什么学”“要学多久”,从而更有动力坚持。
社会心理学博士海蒂说:“一个人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 帮孩子定目标,要遵循 “自己选、拆成小” 的原则:
先找 “大目标”:和孩子聊聊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你喜欢什么”,比如孩子想当科学家,就告诉他 “当科学家需要学好数学和物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再拆 “小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比如 “这个月数学计算正确率提高10%”“每天阅读20分钟”“下次考试比这次多5分”;
让目标 “可视化”:比如用一张表格记录孩子的进步,每天完成小目标就打个勾,让他清晰地看到 “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
就像《超级育儿师》中的张俊尧,当他看到自己离理想高中的分数差距,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时,主动提出不再玩游戏,朝着目标努力。有了目标,孩子的努力才会更有方向,遇到困难时也更愿意坚持。
内驱力,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催孩子学习,就像推着一辆没有动力的车,父母累,孩子也痛苦;而激活内驱力,就像给车装上发动机,孩子自己会往前跑,哪怕遇到坡路,也会努力往上爬。
唤醒内驱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偷懒、贪玩、犯错。但请相信,只要你不破坏他的好奇,不剥夺他的自主,多给反馈、帮他定目标,孩子心中的那把火终将被点燃。
当孩子眼中闪烁着 “我想要”“我能行” 的光芒,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轻松 —— 不用催、不用骂,孩子自然会主动上进,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坚持中收获成长。而这种由内而外的自觉,会成为他一生的底气,让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持续进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欢迎您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