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校沟通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校沟通 >  -> 

    晋级托管学堂:孩子总说 “随便”?不是没主见,是你替他做了太多决定

    “今天穿这件衣服还是那件?”“随便。”
    “周末去公园还是图书馆?”“都行。”
    “这道题你想怎么解?”“不知道,你说呢?”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做什么都没主意,总等着别人拿方案。有人说 “没主见的孩子以后没出息”,其实,孩子的 “没主见” 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 “被安排”“被否定” 中慢慢养成的。想让孩子有主见,先从 “把选择权还给他” 开始。
     
    孩子的 “没主见”,藏在父母的 “替他做” 里
    综艺《朋友请听好》里,有个25岁的研究生写信说:“我妈每天催我11点前回家,从没自己买过衣服,连选专业都是她定的。现在读研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不是个例。太多孩子从小就活在 “被安排” 里:穿什么衣服、报什么兴趣班、和谁做朋友,父母都替他想好。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 “反正我说了也不算,不如不说”。
    更可怕的是 “被否定”。孩子想自己穿鞋子,你说 “太慢了,我来”;孩子想画蓝色的太阳,你说 “不对,太阳是红色的”;孩子选了不喜欢的兴趣班,你说 “这个有用,听我的”。这些话像在告诉孩子:“你的想法不重要,我替你决定才对。”
    心理学上有个 “自我效能感” 理论:孩子只有在一次次 “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结果” 中,才能相信 “我有能力做好”。如果总被打断、被否定,他会慢慢怀疑 “我不行”,最后干脆 “什么都听你的”。
     
    别把孩子养成 “优秀的绵羊”:听话≠懂事
    见过一个 “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有礼貌,爸妈说什么都照做。可上了大学,他却突然崩溃了 —— 没人管他几点起床、选什么课,他站在食堂窗口前,连 “吃米饭还是面条” 都要纠结半小时。
    这就是 “优秀绵羊” 的困境:从小被训练得 “听话”,却没学会 “思考”。父母总以为 “替他做决定是为他好”,却没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是让孩子在 “自己选、自己试、自己错” 中找到方向。
    就像蒙台梭利说的:“永远别帮孩子做他觉得自己能搞定的事。” 孩子想自己系鞋带,哪怕系成一团乱麻,也是在练习 “独立”;孩子想自己整理书包,哪怕忘带课本,也是在学会 “承担后果”。这些看似 “添乱” 的尝试,恰恰是 “有主见” 的萌芽。
     
    4个方法,让孩子从 “听你的” 变成 “有想法”
    1. 把 “小事的选择权” 还给孩子,哪怕他选得 “不对”
    有主见的孩子,不是天生就会做 “正确的决定”,而是在一次次 “试错” 中学会判断的。从生活小事开始,让孩子感受 “我的决定很重要”:
    穿衣服:“今天降温,你可以选加绒外套或羽绒服,自己决定哦。”(给范围,让他选)
    写作业:“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语文?做完一科可以休息10分钟。”(给规则,让他安排)
    花零花钱:“这 10 块钱你可以买零食,也可以存起来买玩具,自己说了算。”(给自由,让他规划)
    别担心孩子选错。他选了薄衣服冻感冒,下次就知道 “该听天气预报”;他买了没用的玩具后悔了,下次就会想 “这个真的需要吗”。这些 “错” 比你的说教管用一百倍。
    2. 允许孩子 “和你不一样”:奇怪的想法里藏着主见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一样:他可能想把袜子套在手上,可能用积木搭个 “不像房子的房子”,可能坚持 “西瓜是辣的”。这些在你看来 “奇怪” 的想法,恰恰是他 “独立思考” 的开始。
     
    一位妈妈分享过:儿子非要用红色画小草,她没说 “不对”,而是问 “为什么呀?” 孩子说 “因为小草被太阳晒红了”。后来这幅画被老师当成 “想象力案例” 在班上展示,儿子更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记住:孩子的 “与众不同” 不是错,而是主见的种子。你可以不认同,但要先问 “为什么”,再告诉他 “你的想法很特别,妈妈觉得……” 让他知道 “哪怕和别人不一样,也值得被尊重”。
    3. 少问 “你行不行”,多说 “你想怎么试”
    想让孩子有主见,就别总用 “否定式提问” 打击他。孩子说 “我想自己做饭”,别说 “你太小了,做不了”,可以说 “那我们试试煮面条?需要妈妈帮你做什么吗?”
    前者是在堵死他的想法,后者是在帮他落地。孩子需要的不是 “你判断他行不行”,而是 “你支持他试试”。就像学骑车,你扶着他说 “别怕,摔了妈妈扶你”,比说 “你肯定学不会” 更能让他勇敢尝试。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别急着给答案。可以说 “你觉得问题在哪?”“有没有别的办法?” 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哪怕最后还是需要帮忙,这个 “思考的过程” 也会让他更有底气。
    4. 别否定他的感受:“你觉得” 比 “我觉得” 更重要
    “这有什么怕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我觉得这个对你好,你怎么不喜欢?”—— 这些话正在悄悄偷走孩子的主见。
    孩子的感受没有 “对不对”,只有 “有没有被看见”。他怕黑,你说 “别怕”,不如说 “妈妈知道你有点怕,我们可以开盏小夜灯”;他不想学钢琴,你说 “这个有用”,不如说 “你是觉得太难了,还是不喜欢?”
    被尊重感受的孩子,才会相信 “我的想法有价值”。就像《以家人之名》里的齐明月,妈妈总否定她的选择(“这衣服不好看”“这工作不稳定”),最后她连 “自己喜欢什么” 都忘了。而那些被允许 “说不” 的孩子,反而更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
     
    有主见的孩子,都有 “试错的权利”
    孩子的主见,不是 “从小就敢拍板”,而是在一次次 “被允许、被尊重” 中慢慢长出来的。他可能选错过、后悔过,但这些经历会让他明白:“我可以自己做决定,也能承担后果。”
    别总说 “孩子还小,不懂”,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穿一次鞋、选一次错、哭一次鼻子。你会发现,那个总说 “随便” 的孩子,慢慢会说 “我觉得”“我想试试”。
    毕竟,好的教育不是 “替他走对每一步”,而是让他有勇气 “自己走每一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22807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