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孩子生病,你懊悔 “怎么没早点发现”;孩子成绩下滑,你先发火再愧疚;看到别人报兴趣班,你纠结 “要不要跟风”—— 这些反复的担忧、自责,其实是 “精神内耗” 的信号。更让人揪心的是,内耗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孩子也会因为 “怕考试考砸”“怕被同学排斥”“怕父母批评”,悄悄陷入情绪漩涡。
作为家长,我们既要学会给自己 “松绑”,更要帮孩子建立 “心理防护盾”。以下3个方法,从认知到行动,帮你和孩子远离内耗,活出更轻松的状态。
培养 “积极解释风格”:教会孩子给事情 “换个角度”
孩子的情绪,往往藏在 “怎么看待一件事” 里。同样是被同学说 “不好相处”,有的孩子会想 “我是不是很讨人厌”,从此讨好别人、自我怀疑;有的孩子会想 “我们不熟,他只是随口说的”,依旧自信做自己 —— 这就是 “解释风格” 的力量。
积极心理学专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孩子8岁前,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会基本定型,而父母的言行,是影响孩子解读方式的关键。
1. 别用 “灾难化思维” 影响孩子
有位妈妈发现车门被撞凹,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该死!这种倒霉事总发生在我身上,我真是笨死了!” 她的话里藏着4个 “负面陷阱”:说 “总发生” 是 “永久化”,说 “我笨死了” 是 “自我攻击”,这种认知会像海绵一样被孩子吸收,让他也学会用 “灰色滤镜” 看世界。
相反,聪明的家长会这样说:“车门被撞了有点可惜,但幸好没人受伤,我们明天找师傅修修就好啦。” 简单一句话,既接纳了问题,又传递了 “事情能解决” 的乐观,孩子也会学着 “不放大负面,不苛责自己”。
2. 批评要 “对事不对人”
孩子把衣服弄湿,有的家长骂 “你真笨,这点事都做不好”—— 这种 “破坏性批评”,会让孩子觉得 “我这个人不行”,慢慢形成 “自我攻击” 的习惯;而 “建设性反馈” 会说 “你刚刚东张西望分心了,下次专注一点就不会弄湿啦”,既指出问题,又给了改进方向,让孩子知道 “错的是行为,不是我本身”。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的不是经历,而是对经历的解读。” 当你先学会用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孩子也会跟着长出 “情绪弹性”,再遇到不顺心,也能自己 “转个弯”,不陷入内耗。
停止 “过度责备”:别让孩子活在 “自我批判” 里
精神内耗的核心,是 “反复苛责自己”。而很多孩子的 “自我批判”,其实是从父母的 “过度责备” 学来的 —— 小时候打碎碗被骂 “没用”,长大后不小心犯错,第一反应就是 “我果然不行”;小时候考差被说 “笨”,后来遇到挑战,就会先否定自己 “我肯定做不到”。
网上有个话题叫 “原来打碎碗是不用挨骂的”,下面满是成年人的回忆:“小时候打碎碗,我吓得哭,妈妈还在骂我‘败家子’,直到现在我拿碗都小心翼翼”“有次把水杯碰倒,爸爸吼我‘没长眼’,后来我再也不敢自己倒水”。
这些童年的责备,会变成孩子心里的 “小法官”,哪怕没人批评,他也会先骂自己。其实,孩子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你要做的不是 “骂醒他”,而是 “帮他学会修正”。
就像有个家庭:孩子打碎杯子,妈妈第一时间把他抱到安全的地方,爸爸检查他有没有受伤,之后才说 “下次拿杯子要握紧,别手滑哦”。没有责骂,只有关心和引导,这样的孩子才不会怕犯错,更不会因为怕错而不敢尝试 —— 毕竟,比起 “不犯错”,“从错里学会成长” 才更重要。
别再用 “你怎么总是这样”“你就不能争气点” 否定孩子,当你放下 “完美期待”,允许孩子 “不优秀、会犯错”,他才能放下 “自我批判” 的负担,活得更舒展。
做 “支持型父母”:给孩子 “不怕内耗” 的底气
有个小男孩被同学嘲笑 “衣服不好看”,却坦然地让妈妈再买一件同款,说 “为什么他们说不好看我就不能穿?我要穿到他们习惯”。这份 “不被别人影响” 的底气,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 “包容和支持” 给的 —— 他知道,不管别人怎么说,爸妈都会站在他这边,所以不用讨好,不用内耗,能稳稳守住自己。
孩子的 “情绪安全感”,从来都来自 “被接纳”:被接纳不完美,被支持做自己,被允许有情绪。这样的孩子,哪怕遇到挫折,也不会陷入 “我是不是不够好” 的自我怀疑,因为他心里有个声音:“爸妈爱我,我是值得被爱的。”
1. 当孩子受挫时,先 “接住情绪”
孩子考试没考好哭了,别说 “哭有什么用,下次好好考”,而是说 “妈妈知道你难过,付出了努力却没考好,肯定不好受”—— 先共情,再一起分析 “哪里没弄懂,下次怎么改进”。让孩子知道,“有情绪不可怕,爸妈会陪你一起面对”。
2. 当孩子被质疑时,站在他这边
孩子说 “同学说我画画丑”,别跟着说 “那你就好好练”,而是说 “你画的小猫很可爱呀,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不一样,不用所有人都觉得好看”。你的认可,会成为孩子的 “心理铠甲”,让他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不陷入 “我要讨好所有人” 的内耗。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当一个人被充分接纳,他就不用把能量花在防御上,而是能专注发展自己。” 你给孩子的包容和支持,就是他对抗内耗的 “底气”—— 知道身后有家可依,他才能放心地去探索、去试错,不用把能量浪费在自我怀疑里。
内耗的解药,是 “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内耗,都来自 “太想做好”:想做完美的父母,想养优秀的孩子,结果越用力,越焦虑,越容易陷入 “反复纠结” 的泥潭。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 “追求完美”,而是 “接纳不完美”:接纳自己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接纳孩子会有犯错、会落后的时候。当你不再用 “应该” 绑架自己(“我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不再用 “必须” 要求孩子(“他必须考前三名”),你会发现,自己轻松了,孩子也舒展了。
别让内耗偷走你和孩子的快乐。从今天起,试着 “换个角度看问题”,“少点责备多点赞”,“多些支持少些要求”—— 你会发现,当你活得松弛,孩子也会跟着长出对抗内耗的力量,全家都能在爱与接纳里,活得更自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