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关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许多公办学校或主动、或被迫地开始开展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以至于许多托管教育机构从业者开始头疼:托管班做不下去,招生更难了,收费低了亏本,收费高了家长们直接转去校内托管,看不到未来了……
的确,受疫情以及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影响,许多“小饭桌”已经停办,还有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校外托管也经营越发困难,苟延残喘。在有的地方,校方为了增收甚至要求学生全体都要申请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原本自由选择成了半强制的命令;有的地方教育机关更加强了对校外托管的监管甚至封锁,让那些与校内托管存在竞争的校外托管“知难而退”。
的确,面对有关教育机关和公办学校的攻击,不少托管机构犹如面对降维打击,毫无抵抗能力,许多竞争力差的校外托管直接关门大吉。一时间托管江湖人心惶惶血雨腥风。
但是,如果因为这些就断定托管行业大限已到?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相反,大部分托管行业的专家和从业者,对托管教育行业的未来还是持乐观和看好的。一些托管教育品牌还逆势而行,加大投入扩大规模。
事实上,分析一下政策的思路和当前公办学校政策执行的现状,就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其实危中有机,托管教育行业已经处于黎明时期。
首先,公办学校目前对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的执行意愿并不统一。或许从经济收益上,学校收益提升,对学校是好事。但从学校本身的立场来看,他们执行政策的意愿相当低,很多都是因为当地教育机关的行政命令而开展这些工作。毕竟,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不但给校长、给老师们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给学校增加了更多风险。体制内的一些习惯决定了,学生在校发生意外,往往校长和老师们一个也跑不了,比如最近的一个案件,6月3日,河南新乡获嘉县史庄镇一中,68名初中生吃了食堂的饭菜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入院观察治疗,学校食堂6名当事人被控制。相信,当事学校上下肯定会有一批人受牵连被处罚。
所以,从推进者和执行者们的角度来说,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的弊大于利,如果他们可以选择,宁愿不要。
其次,对部分经济敏感的家长来说,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挺好,收费低廉,学校相对更可靠安全。但对另一部分家庭条件好、对孩子生活条件要求高的家长来说,校内托管服务的质量明显无法忍受。往往这些这些家长宁可选择收费高、服务品质好的校外托管机构,也不愿意孩子在校内托管“受委屈”。
同时,校内托管和延时服务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与国家再三强调给学生减负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许多公办学校实际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延时教育变成了补习班、学习班。这也是国家机关明令禁止的行为。
此外,国家教育机关也不会直接一棍子打死校外托管教育行业,相反,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在持续向民营企业开放,当前国家教育机关对托管行业的一系列动作反而证明了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这个行业,下一步将像规范幼儿园那样,逐步规范、管理、优化托管教育结构体系。
校外托管行业作为解决学生放学后问题的重要组成,对解放家长、培养孩子、辅助学校都能起到良性的作用。业内人士也认为,今后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将会把校内托管和校外托管相结合,推动校外托管的行业整合和规范化、体系化,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不同需求。
所以,虽然面临短暂的风波,但托管行业从业者无需杞人忧天,相反,现在校外托管行业因为风波的波及,大量不规范的竞争力弱的托管机构被淘汰,这也为接下来的托管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上放开三胎的利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校外托管机构继续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校外托管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