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上课都懂,做作业就是马虎”“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题目都会,就是大意了”—— 这些话是不是常挂在家长嘴边?很多家长觉得 “马虎” 是小事,却不知道这背后藏着不认真、不专心等坏习惯,长期下去会悄悄拉低孩子成绩。今天就针对小学阶段孩子最常见的5个学习坏习惯,给出可落地的解决办法,帮孩子轻松改正。
坏习惯1:马虎粗心 —— 会做的题总出错
马虎不是 “小毛病”,而是态度不认真、缺乏检查意识的表现。孩子总说 “题都会,就是粗心”,长期被这样安慰,会形成 “马虎没关系” 的认知,慢慢养成改不掉的坏习惯。
破解方法:
养成 “做完必查” 的习惯给孩子定规则:作业、试卷做完后,必须自己检查一遍才能上交。可以用提示语引导,比如 “把你的作业当小老师批改的试卷,找出里面的‘小错误’”,还可以教孩子简单的检查技巧 —— 看数字有没有抄错、单位有没有漏写、应用题步骤有没有少写。让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检查一遍,不做‘马虎小笨蛋’。”
用 “厌恶疗法+奖励” 双管齐下对马虎严重的孩子,可让他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每发现一次马虎错误,就轻轻拉一下橡皮筋,用轻微的疼痛感提醒自己。如果一整天作业都没马虎,就给一个小奖励 —— 比如多看10分钟绘本、玩一次积木,让孩子感受到 “认真比马虎更有成就感”。
学会自我暗示,战胜马虎告诉孩子:“马虎是可以改掉的坏毛病,不是你的专利。” 让孩子准备一个 “马虎记录本”,每次马虎后,写下错误原因(比如 “数字抄错了”“没看清题目要求”),每天睡前看一遍,提醒自己下次注意。还可以让孩子默念:“我能认真做题,我能打败马虎!”
坏习惯2:注意力分散 —— 上课走神,学习坐不住
孩子想学却学不进去,头脑里全是怪念头,或一片空白;上课东张西望,铅笔、橡皮都能玩半堂课,错过老师讲的重点 —— 注意力不集中,再聪明也学不好。
破解方法:
保证充足睡眠,养足精神别让孩子熬夜写作业,小学阶段建议每天睡够9-10小时。晚上9点前入睡,早上按时起床,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白天昏沉、注意力不集中。告诉孩子:“精神好才能听好课,就像汽车加满油才能跑远。”
教孩子自我减压,轻松学习别让孩子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家长也少拿 “别人考多少分” 对比。引导孩子:“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不是为了考高分。这次没学好,找到问题改了就好。” 减轻心理压力,孩子才能静下心来学习。
做放松训练,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孩子一个简单的放松方法:舒适地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从左脚开始,先绷紧肌肉再放松,嘴里默念 “休息”,再依次放松右脚、躯干、双手、颈部、头部。每天花5分钟练习,慢慢就能掌握快速放松、集中注意力的技巧。
用 “报酬+目标” 帮孩子专注给孩子定个小奖赏,比如 “认真学习30分钟,就可以看5分钟动画片”;遇到难学的内容,让孩子给自己定小目标,比如 “先认真学10分钟,弄懂这道题”,用明确的目标和奖励帮孩子集中注意力。
坏习惯3:学习疲劳 —— 越学越累,效率低下
孩子精神疲乏、心里烦躁,学一会儿就不想学,效率越来越低 —— 这是学习疲劳的表现。长期疲劳学习,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让孩子讨厌学习。
破解方法:
控制学习时间,不搞 “疲劳战”别逼着孩子长时间学习,小学低年级每次学习20-30分钟就休息5分钟,高年级可延长到40分钟。学习间隙让孩子站起来活动活动、看看窗外,缓解大脑疲劳。
预防疲劳,累之前先休息疲劳产生后再休息,已经影响学习效率了。告诉孩子:“感觉有点累了就停下来歇会儿,不是偷懒,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比如课间10分钟,别让孩子趴着睡觉,站起来走动走动,或者闭上眼睛打个盹。
巧用碎片时间休息,养精蓄锐午饭后让孩子睡10-20分钟,下午学习就不会犯困;晚饭后也可以歇10分钟,再开始写作业,能提高整个晚上的学习效率。
带着好心情学习,减少疲劳感别让孩子带着烦恼、焦虑学习,家长也别在孩子学习时唠叨、指责。可以让孩子学习前听一首喜欢的儿歌,或者聊两句开心的事,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疲劳。
坏习惯4:不会听课 —— 上课玩东西,跟不上进度
孩子上课听一会儿就走神,桌面的铅笔、橡皮都能玩半堂课,被老师提醒后也跟不上节奏 —— 不会听课,等于浪费了最宝贵的学习时间,成绩自然好不了。
破解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听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学数学时用积木摆算式,学语文时读有趣的绘本。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得到表扬后,孩子会更愿意认真听课。
课前调整情绪,带着好状态听课上学前跟孩子聊聊天,缓解紧张情绪;告诉孩子:“上课认真听,就能学到新知识,还能得到老师的喜欢。” 让孩子以轻松、积极的状态走进课堂。
养成 “课前预习,课上找答案” 的习惯每天晚上花10分钟预习第二天的内容,让孩子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上课带着问题听,寻找答案。同时,让孩子把与上课无关的东西(玩具、零食等)放进书包,避免分心。听课时分清重点,把重点内容简单记在本子上,方便课后复习。
主动跟老师沟通,让孩子被关注跟老师约定,上课多提问自家孩子 —— 被老师提问的孩子,会更集中注意力听课,还能避免因想吸引老师注意而搞小动作。平时老师也可以多摸摸孩子的头、拍拍肩膀,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更愿意认真听课。
坏习惯5:考试怯场 —— 平时学得好,大考就失常
一听说要考试,孩子就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心神不定,甚至身体不舒服;平时学得不错,一到考场就发挥失常 —— 这是考试怯场的表现,多由过度紧张、压力太大导致。
破解方法:
正确认识紧张,不害怕焦虑告诉孩子:“考试前有点紧张是正常的,就像跑步前会心跳加速一样,适当的紧张能帮你更好地复习、考试。” 让孩子明白,紧张不可怕,不用刻意对抗。
做好考前准备,增强信心考前认真复习,把知识学扎实,信心自然就来了。同时,家长和老师别过分看重考试分数,也别搞排名,避免给孩子加压力。告诉孩子:“考试是为了看看你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没学会,不是为了跟别人比。”
考前自我暗示,给自己打气考试前让孩子对着镜子大声说:“我复习得很充分,我能考好!”“我很冷静,我会认真做题!” 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缓解紧张情绪。
用 “饮食 + 运动” 减压考前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草莓、菠菜、橙子,能减轻心理压力;带孩子去公园散步、跳绳,或者玩一会儿球类游戏,让孩子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保持轻松的心态。
写在最后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孩子成绩差,往往不是不聪明,而是被马虎、不专心等坏习惯拖了后腿。家长不用急着指责孩子,只要找准坏习惯,用对方法,耐心引导,就能帮孩子慢慢改正。好习惯养成了,孩子学习会越来越轻松,成绩自然也会稳步提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欢迎您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