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开学季,我的心被一次次揪紧。
不是因为我们晋级遇到了困难,而是我眼睁睁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托管机构,在开学伊始就选择了关门离场。有的,开学第一天就直接“躺平”;有的,苦苦支撑了半个月,最终还是灯尽油枯。
这不仅仅是一条条倒闭的消息,这背后是一个个老板破碎的梦想、沉重的债务和难以言说的心酸。
有人说这是行业的至暗时刻,但我却认为,这是一次残酷却必要的洗礼。
为什么有人刚开学就撑不下去了?
而我们这些还在坚守的人,又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不仅活下去,还要活得好?
01现象背后:关门潮,其实我早已预警
就在9月1日当天,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做了十五年托管的老校长,对着空荡荡的教室说:“没想到今年开不下去了。”下面更有留言说,一家新开的托管,开学第一天一个学生都没招到,老板直接决定关门。
这看似是个别现象,但其背后是我从去年就开始反复强调的一个判断:2025年,是托管行业真正进入品牌洗牌元年的开始。 市场已经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向了“供大于求”。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却多了,竞争必然加剧,有人出局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上半年有,暑假有,开学有,接下来还会有。这不是托管不能做了,而是粗放式的、凭感觉做的托管越来越难做了。
今天,我重点不是跟那些已经关门的校长说,因为他们已经听不进去了。我是对你们——还在坚守、还想把这个事业做好的校长们说。我们躲过了九月,那十月、十一月呢?这个学期过去了,下个学期呢?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的人,而是从不重复别人错误的人。
02五大死因:对照一下,你踩坑了吗?
那些开学就关门的机构,原因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逃不出以下五个“没”字。请你静下心来,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 没信心——精神先垮了,神仙也难救
信心,是创业者最后一口底气。 我常说,关门的决定,没有任何一个是被同行或政府拿枪逼着做的,都是老板自己做出的。这就好比自杀,是自己彻底绝望了。
对自己没信心: 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行”,而不是“我怎么才行”。
对团队没信心: 总觉得员工会离职、会不好好干,不敢放手,最后累死自己。
对行业没信心: 听风就是雨,觉得政策不利、经济下行、生源减少,行业没未来了。
校长啊,你一旦在精神上跪下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没人能救活一个一心求死的人,也没人能扶起一个自我放弃的老板。信心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知,是在看清所有困难之后,依然选择坚持的勇气。
2. 没能力——低估了行业,高估了自己
很多人觉得托管门槛低:“不就是接孩子、看作业、管顿饭吗?我当过老师/我养过孩子,我还干不了?”正是这种轻蔑和误解,害死了无数新入局的创业者。
托管,其实是比教培和幼儿园都更难做的行业! 它是个复合型的服务业,融合了教育、餐饮、物流、管理、沟通等多种能力。你不仅要懂教学,还要懂安全、懂营养、懂沟通、懂招生、懂管理……很多老板进来后才发现:“这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扑通跳进深水区,除了喝水,就是下沉。
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学来的。 你对这个行业怀有敬畏之心吗?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去系统学习托管运营、团队管理、服务流程?还是仅凭一腔热血和过往经验就想当然地干?
3. 没资金——断粮了,队伍自然就散了
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死因。很多老板死在对资金的错误预估上。
只算硬件投入,不算软件和运营钱: 以为投了房租、装修、桌椅板凳就万事大吉,却没预留市场培育期(3-6个月) 所需要的资金:员工的工资、招生的费用、日常的开销、学习的费用等等。
资金链断裂: 生源不如预期,收入覆盖不了支出,又没能及时筹到钱,最后发不出工资、交不起房租,只能关门。
充足的流动资金是机构的血液。 再好的想法,没有血液流淌,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做预算时,一定要把“活下去”的钱准备充足。
4. 没团队——光杆司令,打不下江山
托管绝不是一个人能干成的事业。很多老板很优秀,招生、带班、沟通都是一把好手,但三年五年过去了,他还是个“光杆司令”。
招不来人: 不懂招聘技巧。
用不好人: 不懂如何培训和激励。
留不住人: 不懂团队文化和薪酬设计。
最后,所有事情都压在老板一个人身上。白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累得怀疑人生。一旦遇到一点突发状况,那根紧绷的弦就断了,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会埋怨家人不帮忙,但问题的本质是你没有打造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 有团队,才有规模,才有发展,老板才能解放出来去思考战略。
5. 没远见——看不到未来,自然熬不过现在
所有轻易放弃的人,根本原因都是不看好行业的未来。就像你不看好一个孩子,就不会在他身上投入;不看好一个伴侣,就会选择离开。
缺乏行业比较: 只看到托管的难,却没看到其他行业(如实体制造、餐饮)的更难。当你真正了解过其他行业动辄几百万的设备更新、技术迭代的压力,你就会发现,托管行业的问题,大多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软问题”。
看不清未来趋势: 只看到“少子化”的挑战,却没看到“老龄化”带来的“一老一小”融合托管的巨大机遇;只担心AI会取代人,却没想到人性化的照管和陪伴永远是机器的盲区;只担心学校课后服务,却没想清楚公办体系很难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我为什么能坚持21年?
因为我深入研究了这个行业,我见识过各行各业的艰难,我坚信托管的社会价值——它解决了家庭的核心痛点。只要这个痛点存在,行业就永远有未来。
03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给三点实在建议
分析了“死因”,关键是要找到“活路”。怎么活?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方法。
1. 把信心建立在学习和认知上
空喊“要有信心”是没用的。你的信心必须来源于你对行业规律的把握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多学习! 向优秀的同行学,向专业的品牌总部学。晋级做了21年,我们走过的坑、总结的经验,都变成了课程、书籍和方法论,就是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你只有懂了,心里才有底,脚步才坚定。
2. 把钱花在刀刃上,更要为“冬天”备足粮草
重新审视你的财务模型。严格控制初始的硬件投入,不要把所有的钱都砸在装修上。务必预留足额(至少6个月)的流动资金,用于团队建设、市场招生和缓冲风险。加盟一个品牌,本质是花钱买时间、买系统、买避坑指南,这比自己摸索的试错成本要低得多。
3. 把团队建设当作头等大事
校长最大的职责,不是招到多少学生,而是打造出一个能招学生、能带学生、能留住学生的团队。 放下事必躬亲的习惯,学会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只有团队成功了,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解放。
教育一百年后肯定在,托管一百年后也肯定在。但到那时,你的机构还在吗?这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和行动。
行业的洗牌,洗掉的是浮夸、是盲目、是弱者,留下的是真正有信念、有方法、肯学习的实力派。 希望,你能成为留下的那一个,而且是活得更好的那一个。
跟着晋级走,一切都会有;跟着晋级干,一定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