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寄生虫》
     
        我们总是在讨论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今天我想聊一个并不被大多数家长注意的“哭穷”式教育。
     
        说是教育,其实有些不妥,因为它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所谓「哭穷」就是用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不断地灌输孩子:
     
        “我们家穷,你不要乱花钱!”
     
        “我们家条件跟他们不一样,你不要攀比!”
     
        “我们为供你读书不容易,你不要辜负我们,咱们家就指着你了。”
     
        “你怎么就知道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不知道节约点吗?”
     
        ·······
     
        单听这些话,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哭穷」的问题在于:很多家庭并不是真的没钱,而是父母打算用“贫穷、条件差”等理由去锻炼孩子,试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苦;或是另外一种情况:家庭确实不宽裕,为孩子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告诉TA,钱有多难挣。
     
        可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知乎上有个话题: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提问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KFC,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套餐,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和孩子说:“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孩子看起来有7、8岁了,虽然没说话,但感觉是听懂了的。
     
        这个话题,总共有2205万浏览,4.6万关注,265个精品评论。
     
        尽管能够理解一个人均收入并不高的三线城市父亲,顶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带孩子吃一顿KFC可能确实有些“奢侈”了。但是评论里的大多数,和小编一样,并不太赞成这位父亲的做法。
     
        这位父亲看似不经意的提一嘴,不仅在当下有很大的杀伤力,更折射出了中国家长更深层的问题:强调付出。
     
        当父母们一直强调这个东西多么昂贵,占了自己多少收入,实际上是在无形中强调自己的“付出”。
     
        所谓「付出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付出的和牺牲的补偿心理。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当“付出感”在父母心中产生时,父母会觉得自己十分伟大,觉得孩子亏欠了自己。而后, 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告诉孩子自己的付出,变成“情感绑架”。
     
        “为了你···我们···所以你···”,家长们渴望回报的愿望,往往就体现在诸如此类的“情感绑架”句式里。为的就是无形中给孩子施压,让孩子知道的自己的良苦用心,达到自己的要求。
     
        可是,孩子是有很强的感知力的,即便我们不说,他们其实也能感受到我们做出的牺牲。
     
        如果我们永远对孩子哭累哭穷,孩子是会出问题的 。
     
        回头细想,有几个父母没有在孩子面前哭过穷?没有念叨过赚钱的辛苦?
     
        又有几个父母意识到,这究竟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痛?
     
        “我不配”的自卑感
     
        感到自卑,这大概是网友在提到「父母哭穷带来的影响」时,说的最多的话。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从小就在父母的哭穷声中长大。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我们家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也特别担心交不起学费。
     
        我穿的衣服,大多是别人给的旧衣服,偶尔有新衣服,都是妈妈买的最廉价的地摊货。
     
        稍微贵一点的零食,从来不敢跟父母说我想吃。
     
        每次交学费,我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怯生生地问妈妈要。
     
        ·······
     
        实际情况是,我爸爸开了一家小工厂,虽然不富裕,但是也不穷。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综艺《脱口秀大会》第三季
     
        长大后,尽管自己的条件已经不错了,可是我一度很自卑。我强烈的忧患意识,让我变得不安,买衣服只敢买打折的,偶尔买件好的,也会内疚半天,觉得自己不配。
     
        也许是从小在父母的拒绝和“教育”下,我极其的会克制、收缩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可是慢慢地,我的思想和行为,都畏缩起来。
     
        这个故事,真实又心酸。
     
        由于父母的哭穷,孩子在心里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买不起好看的衣服和其他人都有的玩具,孩子看着别人家孩子炫耀着自己的新东西自然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想法,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敏感而脆弱。
     
        “我没有”的不安全感
     
        网上有一篇名为《为何贫困是一种疾病》的文章,很火。
     
        作者是一个年过40的中年人,年薪超过70万美元,担任过投资银行的经理,还是杜鲁门国家安全项目的成员。
     
        表面上看,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社会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不为人知的是,因为曾经的“我没有”,让他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常常自我怀疑,充满焦虑,不敢要孩子,似乎总觉得缺钱。尽管现在他很成功,都体会不到生活的“轻松感”与“幸福感”。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综艺《脱口秀大会》第三季
     
        如果父母总是哭穷,刻在孩子骨子里的不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甚至将伴随孩子一生。
     
        填不满的欲望
     
        我们总说物极必反,欲望也是。
     
        陈铭曾在《奇葩说》中提出一个心理学现象——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综艺《奇葩说》
     
        意思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失了什么,那么待他成年后,他会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追求这个缺失的东西,并将此作为人生的目标,哪怕这些目标现在看上去已经不合理了,它们却阴魂不散,而个体就像被诅咒了一样难以摆脱这些目标的控制和影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开头落马的第一个大贪官赵德汉令人印象深刻。
     
        吃着8块钱的炸酱面,骑着破旧自行车上下班,每月给老母亲300元生活费,满嘴的赤胆忠心,仁义道德的“穷处长”,落网时,说出了这样的话: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是的,没看错,他清楚地记得贪污对的金额,并且一分钱都没花。而贪污的原因是因为:穷怕了。
     
        这就是典型的被未完成的愿望诅咒,明知贪污是犯罪,可是对“钱”的执念让他走不出来。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套路贷”中,贷款不是用作学费、生活费,而是用来买iPhone、化妆品,甚至是奢侈品。
     
        很多时候,是因为童年时没有得到满足,等到自己稍微长大了些,积压在心里的匮乏感就会如洪水般爆发,想要弥补自己,甚至是加倍弥补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迷失心智,误入歧途。
     
        和孩子聊家庭情况、聊钱其实是在正常不过的情况,问题就在于怎么聊。选择哭穷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得到的必然是消极的结果。我们可以选择更为正面的教育方式,去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 点到即止
     
        知道钱来之不易比单纯节俭更重要
     
        孩子有着大人难以察觉的聪慧,他们有着明亮的眼睛,可以看到父母的辛苦,生活的不易,可以体会到父母的体贴,付出的努力。
     
        与其一遍一遍的啰嗦,告诉孩子钱来之不易,嫌孩子不节约,不如让孩子知道以下两个问题:
     
        “钱从哪来”:比如孩子会问:“爸爸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回来”时,你就可以告诉他:“因为爸爸要赚钱,赚了钱就可以给你买玩具。”
     
        其实,在孩子理解的范围内,告诉孩子父母是如何工作、如何努力赚钱的,这也是在告诉孩子钱要“取之有道”。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不是“东西贵”,而是“超支了”:带孩子去商场,当他们看中了超出预算的东西,不妨直接告诉他们:“妈妈知道你很想要,妈妈也很想帮你买,但是买了这个,妈妈就没钱给你买绘本了”。
     
        告诉孩子真实情况,并不是说我们不爱他,不想给他买,也不是他不配得到这么好的东西,而只是钱不够。
     
        这些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 做选择
     
        取舍比压抑物质更重要
     
        孩子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判断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的。
     
        大家可以试试游戏“许愿单”。孩子碰到想买的东西,就让他写在许愿单上。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寄生虫》
     
        根据家庭条件,和孩子约定每周只买几样,一周后,如果他还是很想要这个东西,就挑出几样去买。
     
        孩子长大了,可以要求他通过安排自己的零花钱,去完成自己的“许愿单”。
     
        这样的好处就是,可能过了一周,孩子会发现自己对于某些东西又没那么喜欢。而更重要的是:
     
        让孩子等待中学会取舍,避免浪费。
     
        | 去发现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
     
        钱的确可以买来很多东西,但是有很多东西也是钱买不来的。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寄生虫》
     
        比起大房子,一家人的相处时光更宝贵;
     
        比起很多玩具,爸妈的陪伴更暖心;
     
        让孩子记住:钱永远是用来为人服务的,比起钱,更重要的,永远是爱,是健康,是心安;
     
        比起物质,这个世界上最奢侈的,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 对未来
     
        永远心怀憧憬
     
        无论是真穷还是假穷,在孩子面前,我们永远应该传递的是希望。
     
        因为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非常喜欢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教育方式:
     
        即便是在最穷困潦倒的时间里,父亲也没有放弃,总是积极地对孩子说,我们一定会好起来,要保护好自己的梦想,要努力!
     
    “太贵了,我们家买不起!”那些被“哭穷式”教育毁掉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孩子其实很敏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他今后一生的性格和命运。所以不要告诉孩子“我们穷,所以我们配不上那些东西”,而要告诉他们:你努力的话,将来会有更好的!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22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