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在抖音上看到一条很火的视频。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爸爸在喂一岁的宝宝吃饭,心思却全在手机上。
     
        等他再一次喂的时候,眼睛依然盯着手机,只听见儿子说了一句:“你干嘛啊。”
     
        爸爸转过身一看,儿子已经长大了,那一刻爸爸懵了。
     
        接着,屏幕上出现一句话:孩子多少成长时光,父母近在身旁却错过陪伴。
     
        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有网友留言说:
     
        我妈宁愿看手机,也不想听我说废话。
     
        儿子说“妈妈被手机偷走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的孤单。
     
        小时候,我想让妈妈陪陪我,但是她在我身边时,我又希望她离我远点,我是不是有病……
     
        这些简单的语言,却透露着无数孩子的心声。
     
        近几年,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父母:多陪伴孩子。
     
        然后,在亲子陪伴逐渐增大之后,我们依然发现:很多父母做到了“陪”孩子,却依然没有“伴”在孩子身边。
     
        就是这种“有力而无心”的陪伴比缺席更残忍。
     
        因为,缺少爱、缺乏情感、让孩子缺乏自由的陪伴,让孩子更“孤独”。
     
        父母在身边,却让孩子“缺氧”
     
        印度电影《直升机伊拉》中的主人公维迈抱怨妈妈:
     
        我的生活处处都是妈妈,她是法官、陪审团、是行刑者。
     
        妈妈为了给他更好的成长环境,给他的陪伴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
     
        陪他睡觉、陪他吃饭、交朋友她都要横加干涉。
     
        一次,维迈学校组织出游活动,妈妈万般阻止他出游,最后干涉无效,便嘱咐他:“晚上上厕所,一定要人陪着!”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在妈妈的监管下,他5岁不会自己吃饭,7岁不敢独自睡觉,8岁晚上不敢上厕所……
     
        维迈在这样的“高陪伴”的环境下,越来越压抑。
     
        后来,为了逃脱妈妈无时无刻地陪伴,他鼓励妈妈去上大学,可妈妈偏偏选择与他一个学校。
     
        妈妈从家里“追”到学校,两人的关系也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局面。
     
        这部电影反映了许多亲子关系最真实的一幕:想要陪着孩子,却又想用思想的压力束缚着孩子,有一种“唯我为大”的自私主义在里面。
     
        有些孩子,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内心却始终没有心理支持的力量,让他活成被父母陪伴的“孤儿”。
     
        因为,这样的孩子只是活在父母的思想下,少了自由、多了禁锢,内心依然孤独。
     
        曾经有网友总结过“假父母”的表现,其中有一项是“高压式陪伴”:
     
        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就像在随时“盯”着孩子一样,玩游戏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孩子一“出错”就指正,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
     
        一位学生曾吐露心声:“我最讨厌我妈陪我,我觉得她像是监控一样在监督我,在看我做什么,学习有没有分心,有没有玩游戏……”
     
        父母的“监管”式陪伴,虽然也在关注孩子,但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密不透风的管教,非但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内心的真正关爱,反而会让孩子内心感到压力、束缚、恐惧,这样的成长环境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陪伴——应该是让亲子关系全身心放松的地方。
     
        如果父母让孩子变成害怕、逃避、自闭的性格,孩子的内心永远是空洞而无力的。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无声地陪伴,让孩子很“缺爱”
     
        法国治愈小说《偷影子的人》里的男孩马格,是一个又高又壮的孩子,在学校经常以欺负同学为乐。
     
        细究原因才发现,马格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
     
        他的父母从来不会关心他,也不会在乎他成绩好不好。
     
        影片里有这样一幕:
     
        “马格坐在晚餐桌子上,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但是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父母完全不在乎他有没有写功课”。
     
        马格一直都被父母忽视,在家里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太过冷漠,长期缺乏亲情的他性格也变得冷漠。
     
        所以,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他只能通过欺负弱小,来求得别人关注。
     
        马格的故事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
     
        孩子渴望父母陪在身边,但是父母虽然人在,但是却从不用心和孩子交流。
     
        《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
     
        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
     
        这两类加起来就有近七成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看手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经在抢夺珍贵的亲子时间。
     
        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情感互动”很重要,它关系到亲子关系的交流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但是,很多家庭的亲子陪伴,都是“无声”的,父母和孩子呆在一起,却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缺乏亲子互动体验。
     
        孩子和他说话,总是敷衍;
     
        孩子向他求助,也总是无视;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用冷漠回应。
     
        这样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陷入“我不被爱的自卑里”。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变得内向、孤僻、冷漠、性情敏感、容易叛逆。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被父母忽视是什么感觉?”
     
        有个匿名用户的回答让人扎心:
     
        “你知道父母明明在身边却又忽视你的那种感觉吗?感觉就像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明明父母双全,却感觉自己活得像孤儿,无人理解。”
     
        心理实验研究表明,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
     
        没有情感互动的亲子关系,只会让孩子不断索取安全感,他们比普通人更自卑更敏感,更容易做出极端选择,走上绝路。
     
        所以,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和信赖的人,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一时“舒适”而忽略孩子的成长。
     
        有“温度”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更爱你
     
        对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
     
        父母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我永远被爱包围着”。
     
        维持孩子的这种感觉,势必要带着情感和爱在里面,用“温度”为孩子传递情感互动。
     
        曾看到一句话: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时间和爱是陪伴的中心点,缺一不可。
     
        我们不要让孩子活得太孤独,把爱融入陪伴,才能“伴他成长”。
     
        因此,父母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1、陪伴要多一些“肌肤接触”
     
        有心理专家说过:
     
        每一次你给宝宝拥抱,或者是简单的触摸安抚他,都会让他感到放松和愉快。
     
        因为,亲子间的肌肤接触,孩子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它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拥抱”是最有效的肌肤触碰方式,因为它代表了“温暖的爱、包容和接纳”。
     
        教育家孙云晓曾经说过:
     
        “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而一个没有被父母拥抱过的孩子,心理上多少会有问题。”
     
        每天出门前的拥抱,给他鼓励和安全感;
     
        每天进门前一个拥抱,为他扫却烦恼。
     
        孩子的世界没有父母想的那么复杂,父母把爱给到孩子,能给孩子以心理安慰,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
     
        2、仪式感不能少
     
        曾在《正面管教》书中看到过一句话:
     
        “当孩子感觉好时,她才能学得好。”
     
        这个“好”就是让孩子开心和愉悦。
     
        有专家谈到过,让孩子感觉愉悦与开心的事件之一就是“仪式感”。
     
        针对于“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有一个网友列举一所学校的仪式感。
     
        在一所国际学校,孩子们有五个特殊的节日:冰淇淋日、联合国日、毛茸茸玩偶日、睡衣日和间谍日。
     
        在这些日子里,学校会和父母为孩子营造“家庭仪式感”。
     
        例如:
     
        约定亲子间的“秘密”,让孩子感受到“秘密”的神秘和独特;
     
        为孩子准备一顶特殊的生日帽,无论谁过生日,孩子都要参与筹备生日会,然后一起吹蜡烛、吃蛋糕,再拍下全家福,记录开心的时刻。
     
        每次孩子开学第一天和她合影,记录孩子从第一次踏入学校到成年的变化。
     
        我们给孩子的时间可以不多,但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一种特定时间里的记忆,让他在和父母的短暂相处中也能感受爱的意义。
     
        3、融入彼此的生活
     
        心理学家科胡特就曾认为:
     
        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时光,是孩子克服不安的力量来源。
     
        这句话让我想起山东的一位老父亲。
     
        因为女儿跳舞紧张,他便穿着白色纱裙,垫着脚尖,跟在女儿后面学芭蕾,以此来缓解女儿紧张。
     
        他学得有模有样、惟妙惟肖,逗得女儿哈哈大笑,紧张感一扫而空。
     
        其实,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父母用钱买来的一切;而是父母愿意腾出挣钱的时间,陪他探索各种新鲜的事物,给予真正切实的关注,才能为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
     
    低质量陪伴比缺席更严重,80%的父母都忽略了
     
        父母的陪伴一定要有“融入”感,深入到孩子的世界,才能带给他温暖。
     
        当然,孩子和父母都是相互的。
     
        当父母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的时候,让孩子进入到大人的“世界”。
     
        比如:
     
        带孩子去工作的地方看看;
     
        做家务时给孩子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任务;
     
        大人要了解孩子,孩子也希望了解大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可以与孩子一起做,让他们“参与”大人的生活。
     
        育儿之重不在时间,而在乎用心。
     
        当你真心实意地与孩子待在一起时,他们定能感受得到,并在你给予的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网上有人说到了这样一段场景:
     
        父母在家时上网,孩子看电视,两人近在咫尺,却没有共同关注点。
     
        饭桌上大人之间聊得火热,孩子坐不住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或在那儿打电子游戏,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关注点。
     
        虽然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但却没有“交心”,所以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越长大,心却距离越远。
     
        俗话说:
     
        陪伴孩子只有“十年光景”。
     
        作为父母,我们要在这有效的期限里让孩子感受到爱。
     
        那么,父母就要多给时间、花精力、养情感。
     
        真正用心的陪伴从来不是敷衍,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精神的灌注和交流。
     
        如果你在孩子身边,那就多用心与他交流,而不是限制他的行为;
     
        如果你有时间陪孩子,就多给他一点回应,给他关注和力量。
     
        你要“陪”着孩子,也请一定要用心“伴”他左右。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22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