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级教育
教育机构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家庭教育
    您的位置: 晋级教育 > 办学技巧 > 家庭教育 >  -> 

    晋级托管学堂:人民日报推荐的9条教育黄金法则!好的家庭教育,始于父母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常常被各种教育理念、育儿方法包围,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其实,好的家庭教育并不复杂,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和笃定。
    《人民日报》近期发布的 “三多、三少、三不要” 原则,为我们拨开了教育的迷雾,直击教育的本质。掌握这九条黄金法则,就能在孩子6-18岁的成长关键期,为他们锚定方向,赋能成长。
     
    “三多” 原则:用对力气,加强孩子心理保护
    孩子小时候,父母是他们最依赖、最信任的人。父母面对孩子挫折时的反应和态度,以及陪伴孩子度过的时光,都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抗压能力。
    1. 多担当
    脑科学研究发现,当父母以支持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挫折时,孩子大脑中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质会更活跃。这样的孩子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更快地从 “逃避失败” 转向 “解决问题”。
    多担当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会居高临下地 “审判”,也不会赶紧 “扑火”,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对,做孩子的情绪后盾。这份担当,会将任何受伤和失败都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心理养分,让他们愈发自信、独立。
    2. 多陪伴
    所谓陪伴,质胜于量。关键在于父母能否走进孩子的世界:幼儿时,放下手机、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蚂蚁、搭积木;小学时,放下架子、拼尽力气,同孩子一起游戏、疯跑;初中时,理解孩子的偶像,支持他们的喜好;高中时,认真聆听孩子的理想,解答他们的困惑……
    常被用心陪伴的孩子,内心充盈,自尊心、归属感和沟通意愿都更强,这也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发挥作用打下了基础。
    3. 多配合
    孩子成长依靠的是整个系统。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注意力会从父母转向同伴,从家庭转向学校、社会,父母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弱。这时,家校配合就尤为重要。
    这种配合,不是三天两头打探成绩、排名,也不是简单一句 “有事要跟爸妈讲”,而是清楚孩子各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协同老师给予支持:孩子在集体中扮演何种角色?身心发展是否经历 “困扰”?目前教学进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资源或帮助?适合孩子的升学路径和规划是怎样的?
    只有父母做到 “心中有数”,孩子才不是在 “单打独斗”。
     
    “三少” 原则:减少犯错,激发孩子自主成长
    如果说 “三多” 是提醒我们给孩子的心理账户 “储值”,那么 “三少” 则是让家长们注意,别让一些习惯性行为阻碍孩子的成长。
    1. 少命令
    “赶紧去写作业!”“给我立即关掉手机!”“把外套穿上!” 这些命令式语句,听着没大毛病,但长期使用,容易扼杀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缺少思考决策的空间,就像被动执行的 “提线木偶”。
    《人民日报》强调,健康的沟通是 “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要达到这一状态,我们可以这样做:
    年幼时,用选择代替使唤:“你是想现在去洗澡,还是想再玩五分钟?” 小学后,变命令为目标引导:“你觉得什么时间写作业,能更高效完成?” 初高中,用协商代替包办:“你怎么规划的?”“需要监督 / 帮助你吗?”
    别小瞧这每一次询问,它既传达了肯定和尊重,又是在锻炼孩子的 “思维力”。孩子在一次次思考、决策中,会越来越自控、有主见,父母也会越来越信任他们,从而避免 “千万别指望孩子能自觉” 的消极预设。
    2. 少说教
    当孩子出现沉迷游戏、拖延、顶嘴等问题时,很多家长本能地开启 “唐僧模式”,恨不得把所有人生经验都灌输给孩子。可孩子和大人之间隔着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差距,对于欠缺生活体验的他们来说,大道理太枯燥、太抽象了!
    心理学上的 “超限效应” 也表明,冗长的说教会让人产生 “听觉疲劳”,关闭沟通频道。有效的沟通应该是:
    点到为止:“你玩手机超过约定时间了哦。”(只陈述事实,给孩子留下反思空间)。积极倾听:孩子表达(哪怕是抱怨)时,别着急反驳,试着 “变成他”,去感受他的想法和行为。开放提问:“那你觉得怎样更合理?”(引导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亲身体验:“行,按你说的先试试。”(允许试错,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总结)。
    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是从实践中来的;他们积累的经验越多,父母才越容易和他们对话。
    3. 少物质奖励
    “考100分奖1000块”“做完练习就买 xx”…… 物质奖励短期看省力又有效,但长期使用,很容易让孩子形成 “交易” 心态 ——“没奖励?那我不做!” 反而会让孩子对事情本身失去兴趣。
    真正能激励孩子的方式是:“强化内在动机 + 关注成长过程 + 善用精神奖励”。
    “你把房间打扫得这么干净?太舒服了!”(强调行为的积极影响 / 价值)。“这次解题思路比上次更清晰!”(肯定微小进步 / 努力结果)。“考这么好,我们去吃顿大餐庆祝一下?”(用特别体验 / 真诚赞赏 / 拥抱等,代替物质奖励)。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三不要” 原则:守住边界,成就孩子独立人格
    教育的复杂性不亚于 “造火箭”。有了方法,也不意味着就能一帆风顺。最后这 “三不要”,是《人民日报》提醒父母,即便遇到困难,也要恪守的边界;它保护着孩子的独立人格,也守护着亲子关系的健康生态。
    1. 不要事事包办
    从系鞋带、收拾书包,到解决同学矛盾、选专业……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如果父母出于爱、担忧或追求效率,习惯性地 “代劳”,就很容易模糊 “这是谁的事” 的界限。
    孩子难以清晰感知 “哪些是自己的责任”,不利于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在各项挑战中,他们没能学到如何面对困难、承担责任、调整策略,动手能力、独立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信心等也会受到影响。
    有边界的父母会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只提供必要的指导、资源和支持;温和提醒、引导反思,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完成从孩子 “拐杖” 到 “脚手架” 的转变。
    2. 不要拿孩子作比较
    “XX 又考了第一”“XX 真自觉 / 懂事”…… 在教育中,父母总忍不住把目光投向别人。无论出于羡慕还是激励,这些对 “别人家孩子” 的关注,都很容易成为伤人的软刀子 —— 让孩子对被比较对象产生敌意(“都是他!”),破坏社交心态;让孩子对父母心生怨恨(“什么都是别人好!”),影响亲子关系;若暗含贬损,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产生 “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的自我否定感。而且,孩子做事的目标会从内心热爱、自我提升,转为 “要超过别人”,这种外在动机很脆弱,孩子即便做得再好,也很难有真正的获得感。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节奏、特质和优势。父母希望孩子好,就要多聚焦孩子的 “纵向成长”:今天的他比昨天有哪些进步?克服了什么困难?展现了什么闪光点?
    真诚肯定孩子的努力、进步,赞赏他独一无二的特质。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接纳和欣赏的是他 “本身”,他就有了 “坚持自我,向上生长” 的力量。
    3. 不要放弃自我成长
    这是九条法则中最重要,也最易被忽视的一条。它揭示了一个扎心的教育真相:空洞的说教,在鲜活的反例面前,不堪一击。
    要求孩子自律学习,自己却沉迷手机;希望孩子情绪稳定,自己却暴躁焦虑;期待孩子热爱生活,自己却消极抱怨…… 这样的父母,很难让孩子 “按你说的做”。
    教育孩子,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只有持续学习、拓展认知、反思调整,父母才能真正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与矛盾,才能避免用僵化、过时的观念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如果你也觉得 “养好孩子真的太难了”,不如把 “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养育的核心目标。当你专注于自身的成长与丰盈,传递给孩子的就不再是焦虑、牺牲和控制,而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写在最后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很容易在层出不穷的标准、方法中,迷失教养初心。《人民日报》提炼的这 “三多、三少、三不要” 原则,正是一份去伪存真的家庭行动指南:“三多” 是根基,给予孩子内心强大的能量;“三少” 是关键,夯实孩子能力生长的沃土;“三不要” 是边界,筑起孩子人格健全的屏障。晋级托管学堂家庭教育
    这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实践哲学。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手握这九条黄金法则,以清醒的头脑、稳定的内核和持续成长的姿态,在 6-18 岁这段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旅程里,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记住,最好的教育,最终是我们自己活出来的姿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
     


      托管班加盟

      手机网站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4000-400-826

      邮 箱:jjxx2008@163.com

      地 址:北京西城马连道南街华睦大厦901室

      晋级教育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22807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