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缺道理,缺的是‘就算做错选择,爸妈也会站在我这边’的底气。”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盲区 —— 我们总想着帮孩子扫清障碍、解决矛盾,却忘了真正的保护,是让孩子拥有 “直面问题的勇气”。
给孩子 “兜底”,从不是替他遮风挡雨,而是帮他建立3个心理支点。有了这3个支点,孩子哪怕遇到冲突、搞砸事情,也能知道 “有人可依、有胆可抗”,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守住自己的节奏。
第一个支点:你的感受,比 “体面” 更重要
侄女上三年级时,曾被同桌借走最喜欢的钢笔,对方不仅不还,还在笔身上刻了划痕。侄女不敢要回来,回家后闷闷不乐,妈妈问起,她才小声说:“我怕说了会吵架,老师会说我小气。”
很多孩子不敢维护自己,都是因为被 “要懂事”“要顾全大局” 的观念绑住了 —— 觉得自己的委屈不重要,比起自己不舒服,“别让别人不高兴” 更重要。
我们要做的,不是先教孩子 “怎么跟同学讲道理”,而是先接住他的情绪:“钢笔被划了,你肯定特别心疼吧?换作是妈妈,也会生气的。” 当孩子知道 “我的感受被看见、被认可”,才敢把真实想法说出来。
之后再和他一起想办法:“我们可以试着跟同桌说‘这支笔是我很喜欢的,你刻了划痕我很伤心,希望你能还给我’,如果他不愿意,妈妈可以陪你找老师一起解决。” 先共情,再解决,孩子才会明白:“我的不舒服值得被认真对待,不用为了‘体面’委屈自己。”
第二个支点:你可以说 “不”,不用找理由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有个观点:“孩子需要学会拒绝,而拒绝不需要修饰。” 可现实中,我们总教孩子 “拒绝要委婉”—— 同学让你帮忙抄作业,要找理由 “我还要写自己的”;别人借你珍藏的漫画书,要解释 “我还没看完”。
却忘了,最有力量的拒绝,其实是简单直接的 “不”。
朋友的儿子小宇,曾被同学要求 “帮忙把作业答案抄给他”,小宇犹豫着说 “我妈妈不让我抄作业”,结果同学缠着他说 “你不说我不说,没人知道”。后来朋友告诉小宇:“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不用找理由,直接说‘不行’就够了。拒绝别人,不需要解释。”
第二次同学再让他抄作业,小宇直接说 “不行”,同学愣了一下,没再纠缠。小宇回家后开心地说:“原来直接说‘不’,比找理由简单多了!”
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接拒绝,是怕 “说不就会得罪人”。我们要让他知道:真正需要你找理由才能拒绝的人,本身就没考虑你的感受;而值得交往的人,会尊重你的 “不”。不用为了讨好别人,勉强自己做不愿意的事 —— 你的 “不”,本身就足够有道理。
第三个支点:就算搞砸了,我也在
孩子最怕的不是 “惹祸”,而是 “惹祸后没人帮”。有次儿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起因是同学嘲笑他 “画画难看”,他忍不住推了对方一下。回家后儿子哭着说:“妈妈,我是不是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同学会不会都不跟我玩了?”
我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是因为被嘲笑才生气的,我理解你的委屈。虽然推人不对,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弥补 —— 明天我们可以跟同学道歉‘我不该推你,但你嘲笑我也不对’,如果不知道怎么说,妈妈陪你一起去。”
后来儿子和同学道歉后,对方也承认了 “不该嘲笑人”,两人很快和好了。儿子说:“妈妈,原来就算我做错了,你也不会怪我,还会帮我解决。”
给孩子这个支点,不是 “纵容他犯错”,而是让他知道:“就算我搞砸了、处理得不够好,也有人托着我,不会让我掉下去。” 这种安全感,会让孩子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逃避。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拒绝一次就疏远你,不会总让你做不舒服的事,更不会看着你被欺负而无动于衷。” 青春期的朋友不是 “越多越好”,与其让孩子勉强和 “让自己委屈的人” 相处,不如帮他筛选:把精力放在尊重你、理解你的人身上,远比守着 “虚假的友情” 更有意义。
好的兜底,是让孩子 “敢不怕”
我们小时候,父母总说 “出门别惹事”;而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听到 “遇事别怕事”。
这里的 “不怕”,不是教孩子冲动、强硬,而是让他明白:你不必为了维持关系,吞下一肚子委屈;不必为了 “别人觉得你好”,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更不必因为 “怕搞砸”,就不敢维护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 “兜底” 要有分寸:不替孩子冲上去 “算账”,但在他需要时,帮他分析情况、给出建议;不在他做错时指责,而是告诉他 “没关系,我们一起改进”;在他勇敢反抗时,坚定地说 “你做得对,我支持你”。
这样的兜底,会让孩子既不丢温柔,也不失锋芒 —— 知道自己有 “可以依靠的人”,所以敢直面问题;知道自己的感受 “值得被重视”,所以敢做自己。
而能安心做自己的孩子,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