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花了很多心思激励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夸孩子 “真聪明”,他遇到难题反而立刻退缩;承诺 “写完作业就能玩游戏”,他却开始讨价还价、拖延磨蹭;安慰 “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他反而干脆躺平……
复旦教授沈奕斐的一句话点破了关键:“只用外驱力推动孩子,终有你付不起的一天。” 靠奖励、夸奖撑起来的动力,就像快用完的电池,早晚会耗尽;而能让孩子 “没人逼也愿意做事” 的,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 “内驱力”。想要唤醒它,靠的从不是没完没了的外部刺激,而是带孩子体验一场 “货真价实” 的胜利 —— 那种靠自己努力攻克难关的成就感,才是驱动孩子主动向前的核心燃料。
别再迷信 “奖励和鼓励”!它们的 “效用递减”,藏着你没注意的坑
很多家长习惯用 “胡萝卜策略” 激励孩子:一颗糖、半小时游戏时间、一句 “你最棒”,一开始确实能看到效果,但用得越久,问题越明显 —— 这两种常见的激励方式,其实都藏着 “隐性陷阱”,还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慢慢失效。
1. 奖励的陷阱:从 “做事” 变成 “换好处”
奖励最容易让孩子养成 “交易心态”:今天用一颗糖能让他写完作业,明天可能就需要半小时游戏,后天甚至要一部手机才肯动;一旦没有好处,孩子就会直接说 “没奖励我就不做”。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会慢慢侵蚀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原本孩子可能觉得 “拼积木很好玩”,但当 “拼完积木能拿奖励” 成为固定模式,他的注意力就会从 “积木的乐趣” 转移到 “奖励的多少” 上。一旦奖励消失,或奖励的吸引力下降,他对拼积木的热情也会跟着消失 —— 因为他做事的动机,早已从 “我想做” 变成了 “为了得到好处才做”。
2. 鼓励的泡沫:越夸越怕,越鼓励越依赖
“你真有办法!”“我就知道你能行!” 空洞、泛滥的鼓励,就像 “药” 一样:短期能给孩子信心,但吃多了会产生 “耐药性” 和 “依赖性”。
一方面,孩子会越来越依赖鼓励 —— 没人夸就觉得 “自己做得不好”,甚至怀疑 “我是不是没价值”;另一方面,为了维持 “聪明”“厉害” 的形象,孩子会开始逃避挑战:比如遇到难题就放弃,因为 “做错了会证明我不聪明”;不敢尝试新事物,因为 “万一做不好,就没人夸我了”。
其实,无论是奖励还是鼓励,都逃不开 “效用递减” 的铁律:用得越多,效果越弱;越依赖,越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主行动的动力。它们就像 “甜味剂”,只能暂时掩盖问题,却无法让孩子真正爱上 “做事本身”。
唤醒内驱力的关键:让孩子体验 “货真价实” 的胜利
真正能点燃孩子内驱力的,不是外部的奖励或鼓励,而是他亲身体验到的 “我能行”—— 那种靠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我们称之为 “货真价实的胜利”。这种胜利带来的能量,远比任何外部刺激都持久,还能帮孩子建立起3种关键的内在感受,推动他主动向前。
1. 激发 “胜任感”:让孩子相信 “我有能力解决问题”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 —— 哪怕只是 “独立拼好一个简单的模型”“自己算出一道数学题”,他能真切感受到 “我能做到”“我很擅长这件事”。这种 “自我效能感”,是自信的基石,也是兴趣的源泉。
比如孩子第一次尝试洗碗,可能会把水洒得到处都是,碗也洗得不够干净,但当他自己完成整个过程,看到 “原本油腻的碗变干净” 时,那种 “我能做好” 的感受,会比家长说10句 “你真棒” 更有力量。这种感受会让他愿意再试一次,甚至主动说 “妈妈,下次洗碗还让我来”—— 因为他从 “做事” 中,找到了 “我有能力” 的确认感。
2. 获得 “掌控感”:让孩子知道 “我的努力能影响结果”
“货真价实的胜利”,能让孩子体会到 “对过程和结果的掌控”:不是被家长推着走,而是自己主动思考 “该怎么做”,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调整,最终达成目标。这种 “我能主导” 的感受,是内驱力的核心。
就像孩子自己制定 “写作业计划”:先写数学,再写语文,遇到不会的题先标记,等全部写完再问家长。哪怕计划执行中会拖延,哪怕标记的难题需要反复琢磨,但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作业时,会明白 “我的安排、我的努力,真的能让事情变好”。这种 “掌控感” 会让他越来越愿意主动规划、主动行动,因为他知道 “自己的努力有用”。
3. 体验 “满足感”:让孩子爱上 “做事本身的爽感”
成功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靠自身努力获得的 “爽感”,比任何奖励都深刻、持久。比如孩子花了一下午拼好一个复杂的乐高,那种 “终于完成了” 的兴奋,会让他盯着作品看很久,还会主动说 “下次我要拼更难的”—— 因为他渴望再次体验这种 “靠自己做到” 的满足感。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会帮孩子建立 “成长型思维”:他会明白 “能力不是固定的,靠努力就能提升”“成功不是靠运气,是靠自己一步步做出来的”。这些不是家长教的道理,而是孩子从 “胜利” 中亲身体会到的,所以会更深刻,也更愿意付诸行动。
如何帮孩子获得 “真胜利”?核心是保护 “做事的完整性”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获得 “胜利”,却无意间制造了 “假胜利”:孩子搭积木快歪了,赶紧上手扶正;孩子解题出错,马上提示 “再仔细读题”;孩子手抄报涂出框,立刻制止…… 这些 “好心帮忙”,反而破坏了孩子 “做事的完整性”,让他失去了体验 “真胜利” 的机会。
想要帮孩子获得 “货真价实的胜利”,关键是做好3件事:
1. 让孩子完整经历 “从开始到结束” 的过程
无论是拼积木、写作业,还是做手工,都让孩子自己主导:从 “想做” 到 “动手尝试”,从 “遇到困难” 到 “想办法解决”,最后到 “完成目标”(哪怕结果不完美)。这个完整的过程,比 “完美的结果” 更重要。
就像作者提到的例子:儿子一年级时要求 “妈妈别检查作业,即使错很多也不说”。虽然不检查后,孩子得A+的次数少了,但每次得A+时,他都会骄傲地展示 —— 因为这是他 “靠自己做到的”,这种成就感,比妈妈帮忙检查得到的A+更真实。而那些错题,也会在老师的后续练习中,被孩子自己慢慢修正。
2. 给孩子搭 “阶梯”,而不是 “替他走”
保护 “完整性” 不代表 “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提供 “恰到好处的支持”: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帮他找到 “可实现的路径”,而不是直接帮他完成。
比如想让孩子提高作业准确率,不是说 “你要仔细检查”,而是和他一起讨论 “数学题可以先检查计算,语文题先检查错别字”;想让孩子少玩手机,不是吼 “别玩了”,而是和他一起制定 “每天玩20分钟,晚上7点后不碰手机” 的规则,还帮他找 “不玩手机时可以做的事”(比如读绘本、拼积木)。
这些 “脚手架”,能让孩子 “跳一跳就够得到”: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就是一次 “小胜利”;积累多了,就能完成大目标,获得 “大胜利”。
3. 让孩子面对 “真实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
“真胜利” 不仅包括 “成功”,也包括 “从失败中学习”。让孩子接受结果的反馈:作业错得多,就分析 “错在哪”;比赛没获奖,就思考 “下次怎么改进”。这些 “不完美的结果”,其实是更深刻的 “胜利体验”—— 因为孩子能从中学会 “承担责任”“反思问题”,这些能力,比 “一次成功” 更重要。
比如孩子第一次参加画画比赛没获奖,家长不用安慰 “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而是和他一起看 “获奖作品好在哪”,问他 “下次你想怎么画”。这种引导,会让孩子把 “没获奖” 变成 “下次进步的动力”,而不是 “放弃的理由”。
别用 “外驱力” 消耗孩子,用 “真胜利” 点燃他
奖励和鼓励,就像给孩子喝 “糖水”,甜一时,却不能让他真正爱上 “喝水”;而一场 “货真价实的胜利”,就像让孩子尝到 “自己酿的酒”,那种靠努力获得的甘醇,会让他主动想 “再酿一次”。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总想着 “怎么激励孩子”,而是多给孩子 “自己做事的机会”:让他自己尝试,自己犯错,自己解决,自己收获。当孩子亲身体验过 “靠自己做到” 的成就感,内驱力自然会被唤醒 —— 他会不需要家长催促,主动寻找目标,主动克服困难,因为他知道 “做事本身,就有值得追求的快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
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