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童年幸不幸福,往往藏在父母的话语里。一句 “我懂你” 能抚平孩子的委屈,一句 “我听你说” 能给予孩子尊重,一句 “不用讨好谁” 能让孩子活出自我,一句 “我在” 能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这4句话,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我愿意耐心听听你的想法”:尊重声音,孩子才会有自尊
心理学家布拉德・威尔考克斯对青少年做过调查,孩子们的心声让人揪心:“希望爸妈耐心听我说话,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我”“我的意见和想法也很重要”。
教学多年发现,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是父母总想让孩子 “听话”,却很少认真听孩子 “说话”。孩子小时候不敢反抗,到了青春期,反抗意识觉醒,就成了父母口中 “叛逆的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能被父母倾听的孩子,自我认同感远高于同龄人。
倾听不是妥协,是告诉孩子 “你的想法值得被重视”。生活中可以这样做:
孩子做错事时,别着急批评,先问 “你为什么这么做呀?”;
立规矩时,跟孩子解释 “为什么要这么定”,相信他能听懂;
孩子不听话时,别忙着埋怨,先搞懂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就像《不愤怒的父母》里说的,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帮他建立自尊,而倾听,就是建立自尊最好的方式。
“我看见了你的感受”:接住情绪,孩子才愿敞开心扉
周末早晨,和孩子约好去吃麦当劳,爸爸随口说想喝早茶,孩子突然发脾气大喊:“我不去喝茶!要去你们自己去!” 你忍不住责骂:“好好说不行吗?怎么这么任性!” 原本愉快的早晨,最终鸡飞狗跳 —— 这是《精准回应》里的案例,也是很多家庭的日常。
孩子发脾气不是 “无理取闹”,而是不会处理负面情绪。案例中的孩子,是因为 “期待被打破” 却不知如何表达,才用哭闹反抗。这时父母最该做的,不是批评,而是接住他的情绪:“你不想去喝早茶,是特别想去吃麦当劳,对不对?”
前几天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我一开始安慰 “没关系,下次加油”,她却更委屈,埋怨我暗示她不够优秀。我立刻反应过来,她需要的不是大道理,是被看见。换种方式说:“妈妈知道你为竞选准备了那么久,抱了很大期望,现在肯定特别失落,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吧?” 话音刚落,女儿就抱着我哭了,情绪平复后,还主动分析起失败的原因。
孩子难过、无助、失望时,不用急着讲道理,说这几句就够了:
“你现在的感受,都是正常的”;
“我能感觉到你不开心,需要我做什么吗?”;
“我理解你,我会陪着你”。
研究发现,父母准确标注孩子的情绪,能降低他大脑的应激反应,激活自我调节能力。看见情绪,才是疗愈的开始。
“无论如何,我都会站在你身后”:家是港湾,孩子才敢闯
浙江一位11岁男孩,因成绩退步被妈妈责骂、罚跪,最终留下信离家出走:“我是废物、累赘,走了能给你减少负担”。一个本该在父母羽翼下成长的孩子,却被逼着逃离了家。
沈奕斐教授曾劝导一位焦虑的妈妈:“孩子不会因不如同伴优秀而自卑,却会因父母的贬低而自卑。现在的孩子压力已经很大,父母别再成为压力源,给足情感支持就够了。”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孩子无尽的金钱,而是让他想到你时,内心就充满力量:
孩子说 “好累”,给他一个拥抱,或让他好好睡一觉;
孩子说 “人生没意义”,耐心听他烦恼,别批判、不催促;
孩子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做,别骂他 “矫情”,安静陪着就好。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有这份底气,孩子才能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雨。
“你不需要满足任何人的期待”:允许做自己,孩子才不压抑
《凉子访谈录》里,一位抑郁症女孩分享:她成绩优异,却永远达不到妈妈的期待 —— 考第一会被质问 “为什么丢3分”,努力做好一切,换来的还是 “下次要更好”。长大后,她习惯性讨好别人,被PUA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接妈妈的电话。
心理学认为,活在父母高期待中的孩子,会形成 “虚假自我”,很难面对真实的自己,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孩子没有义务满足父母的期待,他们有自己的天然模样。《家庭的觉醒》里的4点,值得父母警醒:
别用 “我都是为了你好” 美化高期待,孩子能感受到你的不满;
孩子的表现,衡量不了他的价值;
别总想着 “开发潜力”,多关注孩子的当下,而非你预想的未来;
不用因 “没逼孩子努力” 而有负罪感。
真正的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做你期待中的 “完美小孩”。
写在最后
语言的力量,从来不该被忽视。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感,早已藏在父母的话语里。常说 “我看见你的感受”“我听你说”“不用满足别人”“我在你身后”,用理解和尊重滋养孩子,他终将长成有底气、有温度、有力量的人。这,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养育。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欢迎您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