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决定他的一生。可现实中,很多父母把 “爱” 和 “纵容” 画上等号,对孩子的小错视而不见,却不知这看似温柔的包容,终将成为刺向孩子未来的利刃。
孩子的小错,藏着未来的大风险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令人震惊:课堂上,老师劝诫学生遵守纪律,竟被学生抓起雨伞猛打致脑震荡。庭审中,孩子父亲和代理律师还一味包庇:“老师被打是因为太靠近小孩。” 爱孩子是天性,但无底线的纵容,只会让孩子失去是非观。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孩子跟同学打架,家长说 “他只是在玩闹”;孩子掀女生裙子,家长说 “他只是个孩子”。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行为,藏着未来的模样。现在犯的小错不纠正,未来就可能酿成大错。
陕西13岁男孩残忍杀害邻居6岁幼子并藏尸木箱,案发后全家镇定自若;湖南15岁少年拐骗 13岁女童并连续侵犯3天,导致女童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这些悲剧的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纵容与失教。孩子生来需要教育,教育本身就是改良天性的过程,若父母不管不教、包庇袒护,只会培养出 “恶魔”。
一次正确的管教,能改写孩子一生
俗话说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父母对孩子错误的漠视,就是默许他以非为是、有恃无恐,让小时候的 “坏” 变成长大后的 “犯罪”。
古代有个孩子,刚会走路就从货郎担上偷回一根针,母亲没有斥责,反而夸他有本事。孩子长大后,从偷玉米、偷牛马到偷金银珠宝,最终被官府判死刑。行刑前,他请求再吃一次母亲的奶,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头,愤恨道:“我小时候偷东西,你不制止,我恨你!”
这便是管教与不管教的区别。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如果母亲在孩子第一次偷东西时及时教育,告诉他 “偷东西是错的”,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父母的一次正确管教,不是伤害,而是帮孩子树立底线,避免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护短、不姑息,才是真的爱孩子
著名教育学者王维审说:“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无所畏惧是可怕的。” 小时候不怕父母,上学不怕校规,长大后不怕法律,这样的人没有底线,终将自食恶果。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完全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有个10岁男孩在电梯里撒尿,被监控拍下后多次 “作案”。孩子妈妈知道后,没有护短,而是严厉批评了孩子,让他写下检讨书,自己也附上检讨一起贴在电梯里。之后,她还带着孩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打扫电梯,用实际行动教孩子承担责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包庇与姑息。真正爱孩子,是在他犯错时及时指出,教他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这才是对孩子一生负责。美国作家珍妮・艾利姆说:“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真实的教育,离不开 “爱” 与 “严” 的平衡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端正的人格品质就是树根,只有根扎得稳,树才能枝繁叶茂。而快乐只是树上的一片叶子,若只关注叶子的鲜活,忽视树根的健康,最终只会得到一棵枯树。父母如园丁,修枝剪叶、批评管教,都是教育中最真实、最有力量的部分。
《战争与和平》中有句名言:“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 “不”,明确告诉他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能碰。提前定规则、立规矩,让孩子尽早走上正确轨道;孩子犯错时,就 “按规矩办事”,不因哭闹而妥协,不让他学会无理取闹。
“爱之深,责之切”,真正的爱不是盲目包容,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管教有度、教育有方。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父母的纵容是一把刀,会毁掉孩子的未来;而科学的管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帮他在人生路上行得正、走得远。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在下方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分享给你哦,我们也会开展家庭教育的直播,欢迎您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