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班的日常运营中,“请假” 是高频场景。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家长不满、孩子适应困难;处理得当,反而能成为增进家校信任的契机。关键在于:既清晰传递规则,又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以下是经过验证的实操流程。
第一步:入学先立规矩,用 “纸面约定” 减少后续纠纷
很多托管班的请假矛盾,源于 “事前没说清”。最好的办法是:在学员入学时,把请假制度写进《入学须知》,让家长签字确认。
制度内容可以包括:
请假需提前多久告知(如 “当天上午10点前”);
病假、事假的补课规则(如 “病假凭病历可补,事假当月内补完”);
无故缺课的处理(如 “未请假缺课不予补课”)。
这份约定不是 “约束家长”,而是提前达成共识。有位托管校长说:“自从我们把‘请假 3 天以上需提前沟通’写进须知,临时缺课率下降了 60%,家长也觉得我们专业、有章法。”
第二步:分情况沟通,让请假回复既贴心又有引导性
不同原因的请假,沟通重点不同。核心是:让家长感受到 “老师在关注孩子”,同时巧妙传递 “托管班值得来” 的信号。
1. 针对生病请假:用 “集体关心” 盼孩子回归
家长告知孩子生病时,别只说 “知道了”,可以这样回应:
“琪琪妈妈,听到孩子生病真让人担心,现在好点了吗?
今天课间孩子们还问‘琪琪怎么没来’,尤其是她上次组队赢了游戏的几个小伙伴,说等她回来再打一场呢。
我们本周五有她喜欢的烘焙课,老师特意留了材料,等她康复了来补上~让孩子好好休息,我们等着她回来呀。”
这样的沟通,既表达了关心,又用 “集体期待” 和 “特色活动” 吸引孩子尽快返校,比单纯的 “祝早日康复” 更有温度。
2. 针对 “不想来托管” 的新学员:用 “细节回忆” 帮孩子适应
低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偶尔说 “不想来” 很正常。这时要避免否定孩子(如 “托管多好啊,有什么不想来的”),而是先共情,再引导:
“乐乐妈妈,刚到新环境确实需要适应,乐乐能说出‘不想来’,其实是很真实的表现呢。
您可能不知道,昨天手工课他做的小恐龙,被老师摆在展示区了,好几个同学都夸‘做得像’。我们今天下午有‘绘本剧场’,正好要演他喜欢的《恐龙大陆》,老师特意留了个角色给他。
您可以和他说‘老师说你的小恐龙在等你回去看呢’,我们也会多留意他的状态,有进步就及时告诉您。相信再过两周,他会越来越喜欢这里的。”
用孩子参与过的具体活动、取得的小进步做切入点,让家长感受到 “老师在认真关注孩子”,也让孩子对托管产生 “牵挂感”。
3. 针对 “因不喜欢老师” 请假:不回避问题,给出改进方向
遇到孩子因 “不喜欢老师” 而抵触时,坦诚回应比辩解更有效:
“朵朵妈妈,谢谢您告诉我们孩子的想法,这其实帮我们发现了可以改进的地方。
朵朵可能觉得王老师辅导作业时比较严格 —— 确实,她对书写要求高,有时候会让孩子重写。但其实课间她带孩子们玩‘成语接龙’时特别耐心,上次朵朵赢了还得到了她奖励的小贴纸呢。
我们刚才和王老师沟通了,她会试着用朵朵喜欢的‘闯关游戏’来辅导作业,比如把生字练习变成‘汉字小冒险’。
明天您可以和朵朵说‘王老师准备了新游戏,想邀请她当小队长’,我们也会及时和您反馈她的反应,一起帮她适应~”
不回避老师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再用 “小台阶”(如邀请当小队长)帮孩子台阶下,既能化解抵触,又能体现机构的负责态度。
请假沟通的核心:让家长觉得 “你和他站在同一边”
处理请假的关键,不是机械执行规则,而是通过沟通传递两个信号:
我们重视每个孩子(用具体细节证明 “老师记得孩子的喜好和表现”);
我们和家长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托管,获得成长)。
记住:家长请假时,是最能感受到机构 “是否用心” 的时刻。一句温暖的关心、一个贴心的细节,往往比刻板的规则更能赢得信任。